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 50至75歲一般風險人士均合資格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根據衞生署數字,大腸癌在香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政府在2016年舉行先導計劃,為公眾進行大腸癌篩查。由今年8月6日開始,計劃將會恆常化,逐步擴展至50至75歲一般風險人士,沒有大腸癌病徵、直系家屬沒腸病病歷的人士均可參加,預計未來5年開支為9.4億元。
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小組建議,50至75歲的人士應考慮接受大腸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大腸癌篩查計劃將會恆常化,對象年齡由先導計劃的61至70歲,逐步擴展至50至75歲一般風險人士,沒有大腸癌病徵、直系家屬沒腸病病歷的人士均可參加,預計未來5年開支為9.4億元。
計劃何時推出?
計劃將分為三個階段,以出生年份計算,第一階段於今年8月6日開始,接受今年年滿61至75歲的人士參加。第二、三階段分別接受年滿56至75歲,及年滿50至75歲的人士參加。黃加慶表示,第二、三階段實際開展日期尚未確定,需視乎第一階段的實行情況。而1942年出生人士因為已滿75歲,達計劃的年齡上限,須於今年內參加。
政府會有多少資助?
篩查計劃會分為兩層,第一層會由基層醫療醫生,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將接受第二次診症,每次診症可獲280元資助。
之後,測試結果呈陽性的人士會接受大腸鏡檢查,需切除瘜肉或組織的人士,可獲8500元資助,若不需切除,資助金額為7800元。醫生或會收取額外收費,詳情可於衞生署預防大腸癌專題網站查閱。
另外,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呼籲,即使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陰性,也需每兩年覆檢。
先導計劃成效如何?
政府早於2016年9月舉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程卓端表示,截至7月26日,7.8萬適齡人士已加入先導計劃及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佔整體目標人士9.5%。她指,約7,200人完成大腸鏡檢查,當中69%參加者切除了大腸腺瘤,預防腺瘤演變成癌症。此外,有458名參加者確診患有大腸癌,透過先導計劃,早期大腸癌發現率,即第一、二期大腸癌,為60%,比非先導計劃的40%多,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加。
計劃預期有何成效?
程卓端指,預計計劃將覆蓋15%的合資格人士,每年可識別650宗大腸癌個案,以及6500宗大腸腺瘤個案。她表示,政府會加強宣傳計劃,以接觸更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