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貧送庵堂撫養 母親牽掛願未了 失散大半世紀灑淚尋親妹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天下親情,繫於緣份。韓家兄弟姐妹,卻偏偏四缺一,兒時因家貧,被迫分離天各一方,活了大半世紀的劍英及鳳玲,尋遍舊時居所足跡,卻無法與親妹團圓重聚。妹妹鳳華失散前的最後笑臉,對於年事已高的九旬母親而言,是一生遺憾,也是當年經濟拮据下,無奈將掌上明珠送往庵堂撫養的最後一瞥。
雖然分離,親情始終割捨不斷,母親的牽掛延續至今,身患腦退化症卻依舊念念不忘,劍英及鳳玲希望透過公開尋親,與妹妹再續未了緣。久別多年,鳳玲仍難忘當年手牽手摺紙船的時光,忍不住淚灑人前,面對尋人服務結案在即,他們心中仍存執念,希望未來毋須再透過鏡頭及大氣電波,可親口向妹妹說聲問好,「最想同佢講,『好掛住你』」。

二家姐鳳玲(左)及大哥劍英(右)希望可以與失散多年的妹妹重聚,補圓母親多年遣憾。(李澤彤攝)

故事始於60年代的老香港,當時他們一家居於黃大仙木屋區,即現時竹園邨附近,不過爸爸突患重病,經濟支柱頓失,母親遂迫於無奈將當時年僅兩歲多的孻女送往附近庵堂,跟隨寺內女住持生活,骨肉從此分離。現年63歲的大哥劍英憶述,細妹當時周不時獨自前往庵堂玩耍,「可能佢同嗰度特別有緣啦,入面啲師父又樂意收養佢。」

送庵堂撫養易名「韓根」

母親經常提起往事,指細妹此後被易名為韓根,劍英又指,媽媽心中惦記妹妹,當年常路過庵堂偷望,但總是過門而不入,「佢話送咗畀人哋啦嘛,無理由再去打擾。」結果一念之差,成了今日各人遺憾。

妹妹的出生紙,是唯一現存保留的憑證。(李澤彤攝)

年幼記憶零碎,兄妹中排行第二的鳳玲,坦言對妹妹印象朦朧,不過她仍依稀記得妹妹耳朵上長有息肉,「唔記得係左耳定右耳,同埋細個個樣有少少似大哥。」

事隔多年,童年結伴耍樂片段不時浮現腦海,大坑渠、摺紙船、手拖手及歡笑聲是他們的共同回憶,「記得嗰度有條大坑,我哋成日會一齊放船仔,然後我同阿妹都跨唔過,要大哥拖住先得。」

送走細妹後,同年再泣別父親,劍英、鳳玲及細佬隨母親遷離木屋區,搬到元朗生活。當年生活困苦、以豬油撈飯開餐是等閒事,四母子同擠兩個床位,靠著母親打酒樓洗碗工,獨力將他們撫養成人。不過,今時今日,一檯人、六雙筷的快樂時光早已不再,畫面從此停格。

韓氏全家幅中,從沒失散妹妹鳳華身影,他們期盼有生之年,能團圓團聚,彌補歲月遺憾。(李澤彤攝)

母親已患腦退化症 卻仍惦記幼女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雖然家中子女早已開枝散葉,劍英指,時至今日,媽媽患上腦退化症,記憶大不如前,但她依然記掛著失散多年的妹妹,喃喃絮語中總隱含思念;身旁的鳳英則指,媽媽過往在街上遇見尼姑時,必被牽動情緒,「佢會話見到阿妹,仲會追上去跟住人哋。」

紅十字會曾助去信庵堂及寺廟查問

相隔大半世紀,庵堂散失,鳳華下落本該沉歸大海,排行最細的劍德卻不心息,雖然從沒見過親姐一面,他不忍母親帶著心結伴老,遂於兩年前向紅十字會求助,盼可一家團聚。紅十字會社區關懷服務部服務幹事林旭琪指,是次尋人有一定難度,曾去信本港庵堂及寺廟查問,但均無回音,又曾刊登尋人啟事,但至今未有所獲,由於服務所限,此個案將於今年9月左右結案,冀可透過傳媒力量作終極一擊。                                                                                                                                                                                    

多年不見,倘若久別重逢,提起最想說的一句話,鳳玲終忍不住落淚人前:「最想同佢講,『好掛住你』」;自知團聚機會渺茫的劍英別無他想,則希望妹妹生活安好,「梗係希望佢生活好過我哋,同埋唔知佢有無還俗,有無成家立室呢?」

韓家失散親人資料如下:

姓名:韓鳳華 (別名:韓根)
年齡:59歲
母親姓名:何慧
兄姐弟姓名:韓劍英(大哥/63歲)、韓鳳玲(二家姐/61歲)、韓劍德(弟弟/58歲)

如有上述尋人資料提供,可聯絡紅十字會:

電話:2507 7135
電郵:tracing@redcros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