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諮會建議將港大馮平山樓、禮儀堂、梅堂 全部列法定古蹟

撰文:黃靜薇 朱韻斐
出版:更新:

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於周四(21日)召開第182次會議,當局建議將位於港大的馮平山樓、禮儀堂和梅堂,全部列為法定古蹟,該三座建築物分別於1932年、1914年及1915年啟用,現時同樣是一級歷史建築。

位於港大的馮平山樓。(古諮會圖片)

根據古諮會最新文件,建議將香港大學三幢於2009年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列為法定古蹟,包括馮平山樓、禮儀堂和梅堂。

馮平山樓建於1932年12月14日,前身為香港大學中文圖書館,當年是由東亞銀行始創人馮平山出資興建及存放他捐出的書籍,曾於1944年被日軍改作研究所。至1996年與徐展堂樓底下三層展廳合併後改稱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藏以收藏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等中國藝術文物為主。

禮儀堂、梅堂則建分別建於1914及1915年,與盧迦堂合稱為香港大學明原堂,原是紀念暫香港總督及港大校長,二次大戰期間,3 幢堂舍曾被徵用作瑪麗醫院的救援院舍,盧迦堂已於1992年拆卸,其餘兩座堂舍經翻新後,現已改作大學的行政辦事處 。

古蹟辦認為,三座歷史建築都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大學亦同意將三幢建築列為永久保護古蹟。現時港大共有四座歷史古蹟,包括本部大樓、孔慶熒樓、鄧志昂樓及大學堂。若然今次古諮會通過及經古物事務監督將上述三幢列為法定古蹟,港大將於擁有七座法定歷史建築。

香港聖公會中環建築群「寓保育於發展」計劃將會興建樓高25層的私家醫院。(古諮會圖片)

將一併討論聖公會中環建築群項目

此外,古諮會於明日的會議上,亦會討論香港聖公會中環建築群「寓保育於發展」計劃,根據文件,考慮到原本位於區內的公營醫院(即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已遷往其他地區,以及中西區人口增加,香港聖公會檢視2011年訂出的計畫後,決定在中央地盤興建一間樓高25層的非牟利私營醫院,預計可提供293張病床,以及12個手術室和一個綠化天台。

改動醫院設計減少對環境影響

為減少對周遭環境影響,聖公會就醫院設計作出了多處改動,包括外牆會由啞光玻璃鋪成、而近聖保羅堂位置、己連拿利的大樹將獲保留。原本900平方米的有上蓋廣場會由1,916平方米、四層高的中庭取代,希望更融入附近的歷史建築。聖公會又指,醫院會盡用面積作醫療用途,而非宗教或行政之用。

古蹟辦未有反對項目,又認為項目會完全保留三座屬一級的歷史建築物,以及輕微改動屬二級歷史建築的舊聖公會基恩小學的內部結構,歷史建築可以得以保育,但強調在任何工程開始之前,應制定保護歷史建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