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則西是用美國Google搜索,他會經歷什麼?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學生魏則西罹患末期癌症,誤信搜尋網站百度推薦的醫院與「 腫瘤生物免疫療法」(DC-CIK療法),耗盡家中積蓄仍含恨而終,牽動了無數人的關注。在看過魏則西事件的始末之後,很多人會設想,如果魏則西是個美國人,用Google來搜索相關資料,會是怎樣的情景?於是,有一位可能是旅居國外(Google在中國被封鎖)的中國網友,就真的做了一次實驗,看看Google上能搜出什麼樣的內容。
假設這位不幸的21歲美國年輕人名叫Mike,與無數年輕人一樣,會上網搜索自己的病究竟是怎麼回事。他打開Google搜索,輸入「synovial sarcoma」(魏則西罹患的滑膜肉瘤英文名稱),Google在 0.4秒之內搜索出了32.2 萬個結果。
首先排在前面的是非營利網站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內容,介紹滑膜肉瘤的基本訊息,接下來是一個由一群醫生自發建立、關於該病症的網站,用於交流對付該病症的研究療法和最新進展。
來看看百度的搜索結果(因為百度移除了滑膜肉瘤關鍵詞下的所有廣告,所以關鍵字換成「慢性滑膜炎」)。
全!是!廣!告!
了解完滑膜肉瘤的初步訊息後,Mike希望知道如何治療,於是他又做了關鍵字「synovial sarcoma treatment」(滑膜肉瘤治療)的搜索。
這一次,Google用了0.48秒呈現出20.6萬個結果。除了第一條的廣告,主要訊息是該病症的主要療法是手術,化療作為建議但並不推薦,也沒有提到魏則西所經歷的DC-CIK免疫療法。這些搜索結果均來自於權威的醫療網站,大多是以.gov、.org為結尾。再來看看百度的搜索結果。
還!是!廣!告!
另外,百度移除了「滑膜肉瘤」關鍵詞下的廣告,但是沒有移除「滑膜肉瘤治療」,網友評語「真是蠢爆了」。
如果Mike碰巧也聽說過DC-CIK免疫療法,並且也想深入瞭解,那麼他或許會進一步搜索「synovial sarcoma DC immunotherapy and CIK immune treatment」(滑膜肉瘤DC免疫療法和CIK免疫療法)。
這一次Google費時0.53秒,但僅給出7520 個結果,排在最前面的是3篇學術論文,引用數分別為5次、3次和29次,其中一篇提到:免疫治療是最有前景的治療方法之一,儘管過去的試驗並沒有重大進展,但近年來已經顯露出一些積極的跡象,但論文最終措辭嚴謹地強調:「要由臨床試驗結果轉向大規模臨床應用,仍然需要精密設計、涉及多機構的臨床試驗以及不斷的實驗室研究,來探索針對不同個體的治療效果。」
再來看一眼百度吧……
由於魏則西事件被大量媒體報道,搜索「滑膜肉瘤DC免疫療法和CIK免疫療法」的關鍵詞前面的結果已經被新聞代替,但是仍然有一條漏網之魚。如果這位美國青年Mike 和魏則西一樣謹慎(魏則西曾寫道:「當時想著,百度,三甲醫院,中央台,斯坦福的技術,這些應該沒有問題了吧。」說明他對於信息相對謹慎,並不容易盡信),他或許還會搜索「cancer treatment scam」(癌症治療欺詐)這樣的關鍵字。
Google用0.37秒給出了83萬個結果。
人們可能要問了,既然Google 90%的收入也來自於廣告競價排名,和百度屬於同一模式,那麼為什麼「synovial sarcoma」搜索結果裏的廣告這麼少呢?
其實,Google曾經也因為醫療廣告而遭重懲。2011年,美國司法部因Google沒有及時對一家加拿大醫藥公司廣告進行適當處理而對其起訴,Google支付5億美元的罰金。在此之後,Google便加強對醫療保健類廣告的檢測審查力度。僅2015年,Google共去除了7.8億條違反其廣告政策的廣告。其中有超過1250萬和藥品相關的廣告被Google禁止或清除。Google甚至組建了一個1000人的廣告審查部門。
Google廣告審查部門的工程師說:「剛開始做這個新業務時,其實感覺很鬱悶。因為其他廣告部門做的都是掙錢的事,而我們做的是虧錢的事。」Google之所以一直積極推動廣告審核、過濾,不僅是因為美國的法律監管嚴格,也因為公司內部也認為這是正確的事。「當企業已經足夠大時,就需要更多地考慮到社會效益而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這位工程師說。
也許Mike的命運也會像魏則西那樣,現代的醫療手段最終也無法挽回他的生命,但是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身處地球兩端的年輕人,他們的體驗卻又是如此的不一樣,這或許是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魏則西在病逝前不久拍片放上網,魏則西稱自己21年來不斷奮鬥,他不想死,他仍有夢想,希望網民可以幫助他治病。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原題:如果中國的癌末大學生是用美國的Google搜索,他會經歷什麼?
原文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11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