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社聯:滿足公屋需求只要香港3%土地 無理由做唔到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公布社會發展指數,指數反映2016年的發展趨勢,其中房屋指數錄得-342,較2014年下跌43.5%,亦延續了自2008年以來的跌勢。
社聯表示,公屋對基層市民而言是可負擔及環境較現想的房屋,惟政府早年一度減建公營房屋,現時面對的房屋問題反映該決策的後果。社聯總主任(社會發展)黃子瑋明言,若不處理房屋問題,推行其他扶貧措施時會有限制。

社聯公布房屋指數,2016年錄得-342,較2014年下跌43.5%。指數基於兩大指標,其一為住屋開支佔住户總開支的百分比,2016年住屋開支佔總百分比達35.8%,較2014年的32.8%上升了3個百分點,反映市民需減省其他生活開支應付住屋開支。另一指標是輪候房委會租住單位宗數,2016年共284,800宗輪候,較2014年增加了三萬六千宗。

按年租金指數方面,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反映,40平方米以下的私人住宅租金升幅,自2011年起已較所有類別單位的升幅大,意味需租住劏房的基層人士負擔大。

社聯總主任黃子瑋形容,由於建屋需時,現時的房屋問題是政府早年曾減建公營房屋的後果。他又指出,公屋是基層最能夠負擔及最適切的住宅,若基層由於未輪候到公屋,需住在劏房,大人和小朋友都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上流機會,房屋問題成為致貧主因。

黃健偉(右)表示,由於公屋輪候年期按年上升,預料房屋指數將會持續下跌。(陳倩婷攝)

公屋輪候年期增 房屋指數跌勢未見底

參考房委會截至2018年3月的數字,輪候公屋總宗數雖略有下跌至272,300宗,但輪候年數破紀錄攀升至5.1年,一般家庭申請宗數亦增至153,300宗,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由於數據未有回落跡象,本港貧窮率亦未有顯著改善,他估計兩年後公布的房屋指數會持續下跌。

僅用3%地可滿足公屋需求  「無理由做唔到」

要解決水深火熱的房屋問題,社聯建議短期應以臨時屋、臨時地為過渡性解決方案,長遠政府要維持穩定的公屋供應。黃健偉強調,不能因推動「綠置居」而影響公屋供應。社會正進行「土地大辯論」,黃健偉認為政府應重新檢視如何使用棕地,並要小心審慎處理郊野公園用地,但社聯對近岸填海無特別立場。他又引研究指只需用3%香港的土地便可建成足夠數量的公屋,「無理由做唔到」,關鍵在政府能否覓地興建。

社聯在兩年前和今日均有建議,應以市區重建項目興建可負擔的公屋,讓原本住在舊樓的基層得以原區重置,惟黃子瑋坦言,現時重建過後一般會興建豪宅,無助市區發展的平衡,他期望市建局在這方面能夠著墨更多。他同時提倡檢討《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透過規管租金、優先續租權、通知期等,增加租客在私人市場的議價能力。

社聯提到,市區重建項目應以平衡社區發展為本,不應只着重興建基層不能負擔的豪宅。(資料圖片)

市建局:如政府提出會作出研究

市建局表示,作為以推動市區更新為法定職能的組織,在角色和工作範疇上一直與房委會有適當分工,就社聯今日提出的建議,當中涉及政府的政策,如政府認為有需要向市建局提出,市建局會作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