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撐創科】內地科研基金「過河」到港 學者:無損學術自由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內地中央科技部和財政部日前公布,日後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向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直接申請項目經費,終實現「科研資金過河」。香港大學副校長兼化學系講座教授賀子森今(20日)出席電台節目指,有關政策的意義及影響深遠,資金為本地大學帶來很多機會,亦有助本港、內地及國際合作發展。對於外界質疑,本港學術自由或受影響,賀子森對說法感到奇怪,直指大學教授是「做想做的東西,及要做得好」,而個人聲譽亦相當重要,不會為錢做不喜歡的研究。他又指,若本港日後仍缺乏足夠資金或明確政策,會令更多本地人才流失。
賀子森坦言,對於有人質疑國家科技部的措施,會影響本港學術自由,「是想歪了」,「每個教授當然是想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同時要做得好。如果你給錢我做,但做得不好,聲譽是相當重要的。」他指,早前透過屬國家最高學術地位的中科院聯署發聲,並非是繞過特區政府,而是希望獨立想法、意見通過多渠道表達,相信有促進作用,並補充創新及科技局亦有努力疏通問題。
學者:相信「資金過河」有獨立審核
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講座教授、科大前副校長李行偉則說,過往數十年本地大學有向內地平台申請基金,惟當中阻礙正是資金難以過境,故現時中央措施,有助本港學者參與國家層面的科究,亦能提升本港大學的研究水平。他又相信,「資金過河」過程謹慎及有獨立審核。
李行偉又表示,不擔心科研項目變得政治化,指出中央向來支持愛國愛港人士,而是次要求與中央政策並無矛盾。他續指,本港科研界遇到的最大「瓶頸位」,是未能參與其他地區的科研項目。賀子森則指,本港具備很多人才,若社會或政府支持不足,日後會出現更多人才流失。他表示,政府目標是在2022年時,將科研開支由現時佔本地生產總值0.75%,提升至佔1.5%,認為已向前踏進很大一步,但各方不能「只講不做」需有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