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專訪】地理學者鄧永成:樓價不是土地供應問題
關乎香港未來幾十年土地開拓工作的「土地大辯論」,現已正式展開。不過,在浸大地理系教授鄧永成眼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要為港人解決的「住得貴、住得細、住得擠」問題,與土地供應無關,與選擇18個選項中哪一個選項無關,而是源於70、80年代形成的扭曲市場,「樓價貴,係因為有唔少人,心態上根本唔想個市跌。」
(系列訪問之二)
延伸閱讀:【土地大辯論‧專訪】鄧永成:政府有前設 為公私營發展鋪路
樓市「高處未算高」,一個新單位定價動輒6、700萬元以上,呎價接近兩萬元,遠超一般打工仔的負擔能力。政府與土地小組都提出,要解港人住屋問題,必先要由增加土地供應着手,並指未來與房屋相關的土地短缺量,最少230公頃,而整體土地短缺量更達1,200公頃以上,即使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多番強調社會應及早達至共識,為未來開拓土地選項作出抉擇。
料新樓繼續「納米化」
不過,鄧永成並不認為增加土地供應,就是可解決現時居住環境惡劣的「靈丹妙藥」。他說,即使增加土地供應,新建樓宇都繼續「納米化」,「發展商唔畀樓價跌落嚟,但過千萬嘅樓有幾多人買得起呢?結果只能夠將貨就價,起得細啲好似劏房咁,大家又肯買、亦畀得起錢去。」
鄧永成說,即使增加土地供應,發展商仍然會繼續推出「納米樓」,「單位數量係多咗,但無論窮人、定係有置業能力嘅人,大家其實都係住緊劏房。」政府多番重申香港面臨嚴峻土地供應問題,並指過去停止造地作儲備的措施,導致今日缺地局面,但鄧永成分析當年政府的決定,卻有另一個體會:「當年金融風暴之後再遇上沙士,樓價跌到大家都驚,『孫九招』就應時勢出現,停建居屋少建公屋,先做成今日惡果,歸根究柢,係大家唔想個市繼續跌。」
發展商唔畀樓價跌落嚟,但過千萬嘅樓有幾多人買得起呢?結果只能夠將貨就價,起得細啲好似劏房咁,大家又肯買、亦畀得起錢去。
鄧永成又指,香港樓市的困境,在於70至80年代形成,當年社會經濟逐漸改善,發展商開始發展地產市場,亦令鍾情「磚頭在手」的市民不斷追捧房屋資產,「大家都想自己資產增值,好快房屋市場就一直升,但當遇到周期性下跌時,就會反過嚟想托住唔好再跌。」
不改變房地產市場 一切只會白做
鄧永成指,在這種現實環境中,無論政府主導幾多次「土地大辯論」,提出18個抑或幾十個土地供應選項,最終都是徒勞無功,「只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承認無論如何規劃城市,亦難扭轉局面,最關鍵是政府願意站出來展示決心,敢去改變整個房地產市場,由制度開始改變,「如果唔係,你收返高球場都無用,最後都唔係攞嚟起公屋,幫基層解決住屋問題。」
如果唔係,你收返高球場都無用,最後都唔係攞嚟起公屋,幫基層解決住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