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失誤】少女半癱 病人組織質疑醫院三不足 惟索償有難度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16歲少女去年在聯合醫院接受導管手術時,疑有醫生失誤插穿其動脈致腦中風,少女至今半身癱瘓。聯合醫院今日(30日)公布專家報告指插穿動脈致中風屬罕見併發症,強調手術過程合符標準,無涉及人為疏忽。
有病人組織代表提出聯合醫院過程中三項不足,包括事前未有向家屬清楚解釋甚麼是出血風險,並質疑為何過程中持續監察仍刺穿兩處動脈,又質疑事後院方未及早發現病人中風。有醫生則解釋,超聲波只能提供二維(2D)影像輔助,加上靜脈和大動脈黏在一起,插導管時刺穿動脈的確有可能發生。
另有病人組織代表認為,暫未見聯合醫院在事件中有嚴重失職導致病人受損害,向院方索償有難度。

聯合醫院今日(30日)公布專家報告指插穿動脈致中風屬罕見併發症,強調手術過程合符標準,無涉及人為疏忽。(盧翊銘攝)
林志釉認為,初步從醫管局的調查報告所見,暫時未見聯合醫院在事件中有嚴重失職導致病人受損害,若要證明院方失職有難度。(受訪者提供)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律師解釋,醫療索償這類民事索償的舉證責任在原告人身上,原告人要先確立醫院對病人有專業責任和保障利益責任(Duty of Care),並證明被告違反了這個責任導致病人受損害,而失職可以由故意或疏忽造成。此外,院方有沒有給予病人和家屬足夠的資料去判斷是否接受醫療程序,也是原告人可質疑的地方。

要證明院方失職有難度

林志釉認為,初步從醫管局的調查報告所見,暫時未見聯合醫院在事件中有嚴重失職導致病人受損害,若要證明院方失職有難度,如家屬希望追討可檢視過程中是否有院方應該做的程序而沒有做,或者做了不應該做的程序出發;另外,也可以了解插靜脈導管刺穿動脈造成做中風是否已知風險,判斷醫生未向家屬解釋是否合理決定。

彭鴻昌則指,聯合醫院涉事醫生用「出街都可能給車撞」比喻手術風險,說話未必體諒到家屬的心情。(資料圖片)

家屬指醫生用「出街都可能給車撞」講解手術風險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則認為,聯合醫院在事件中有最少3處須改善的地方,首先涉事醫生雖然有向家屬解釋風險,但特別是出血風險方面未能講解清楚,令家屬未能完全知悉情況,以及從家屬口中所知涉事醫生用「出街都可能給車撞」比喻解釋手術風險,說話未必體諒到家屬的心情。

彭鴻昌亦質疑若整個過程都有運用超聲波協助,為何金屬線仍會由靜脈刺出鎖骨下方動脈兩處。此外,發現導管插入情況不理想後,家屬看到病人有眼斜視的中風跡象,曾告之護士但對方沒有找醫生覆檢,最後病人轉院到伊利沙伯醫院才確診中風,反映院方未必有看重家屬的觀察,未能盡快發現病人中風,在手術後護理上有不足和有改善空間。

16歲少女媽媽今日提起女兒情況仍泣不成聲。(張浩維攝)
蕭旭亮解釋,主靜脈和中央大動脈是黏在一起的,兩條血管各只有手指尾般粗,插導管時刺穿動脈雖然罕見但的確有機會發生。(資料圖片/港台電視截圖)

前線醫生聯盟副主席蕭旭亮解釋指,主靜脈和中央大動脈是黏在一起的,兩條血管各只有手指尾般粗,插導管時刺穿動脈雖然罕見但的確有機會發生。蕭旭亮續指,超聲波只能提供2D影像輔助,加上手術時病人身上蓋上了無菌布,技術上很難照到鎖骨位置。平常做法是超聲波只監察導管進入血管位置,據他認知全世界都是這樣做,涉事醫生並無疏忽。

將所有風險講解得非常清楚將拉高醫療成本

蕭旭亮續指,插靜脈導管程序非常常見,一個深切治療部醫生在8小時上班時間內可能要做9至10次,稱若要將所有風險講解得非常清楚,最少需要20分鐘或以上,形容就像「買基金前要聽30分鐘錄音帶」,這樣每位醫生診症個案減少,將大大拉高醫療成本。

蕭旭亮更擔心,當程序愈趨繁複,醫生可能選擇不去做某些非常高風險但未必效果顯著的程序,對整個醫療發展未必是好事,認為各方面需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