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櫃碼頭上蓋建屋 規劃署前署長稱不可取 反建議填海建新市填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經已開展,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在港台《香港家書》節目認為,在貨櫃碼頭加建上蓋興建房屋的選項,雖然有專家認為發展在技術上可行,但他認為硬要把不協調的住宅用途和貨櫃碼頭用途,疊在同一地方上,規劃並不可取,而當中亦要克服大量問題,必會引致冗長的技術硏究和程序操作,對解決現時土地供應問題幫助不大,他反建議棕地改造和維港以外填海,重新啟動新市鎮建設是刻不容緩。
凌嘉勤指,棕地改造和維港以外填海,重新啟動新市鎮建設是「刻不容緩」。他表示,現時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其土地運用極不協調,經常涉及大量違例發展、非法填土,沒有合乎標準的道路接駁,欠缺緊急車輛通道等,構成交通及公眾安全問題,並對環境做成嚴重破壞。
他指,若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等新發展規劃方案能夠實施,就能將約540公頃棕地,改造為宜居新市鎮,提供超過25萬個住宅單位,容納超過20萬個職位。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過程,能提高升本港發展容量及環境容量。
其次,他認為過去本港很大比例的發展用地,都是由填海而來,約70平方公里發展用地,如荃灣、葵涌、青衣等新市鎮,容納近3成的居住人口和近7成的商業活動,故他支持維港以外填海,以解決土地問題。至於外界有聲音要求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用作房屋發展,凌嘉勤認為需要客觀硏究其歷史、文化、文物的價值和意義。他又認為,把「公私營合作」開發土地情緒化地標簽為「官商勾結」,說法並不客觀及公允。
他又指。粉嶺高爾夫球場170公頃的土地內,有大量老樹以及古墳,部分更可遠溯到明末清初,是一項不可忽視的本土文化現象,因此需客觀硏究它的歷史及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