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中學生萌輕生念頭 信網上資訊多過醫生
港人學習、工作壓力大,近半年至少20名學生輕生。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基金最新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健康感滿意,卻擔心個人精神健康。近三成受訪學生表示,過去半年曾想過自殘或企圖自殺。有兒科醫生指出,現時學生偏向在網上尋求協助,卻他們未必有足夠能力判斷和應用網上資訊,猶如以自己健康作賭注。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在2016年3月至4月初,訪問1,685名中學生,發現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過去半年感到不開心或無故哭泣,以及出現睡眠問題,27%受訪學生更曾經傷害自己或企圖自殺的念頭。35%受訪學生在網上找資料解決問題,首三位網上熱門搜尋問題分別是: 減肥、情緒/壓力、暗瘡/皮膚問題。三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不再年輕,有能力自行處理。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王曉莉指出,27%受訪學生曾有輕生的念頭,這個比例是相當高,她形容已響起警號。她說,青少年習慣上網搜尋資料自行解決問題,而非尋求專業人士或醫護人員意見。部分學生認為網上資料可信、親友的經歷,認為比醫生更值得信賴。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兼國際兒科醫學會前會長陳作耘指出,「健康素養」會影響學生判斷網上健康資訊對錯,從而影響他們的決定。健康素養是指一個人獲得醫療資訊後,如何解讀及作出合適決定。
六成受訪學生不懂疫苗知識
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受訪學生未有足夠「健康素養」去判斷網上資訊的真偽,容易誤信及做錯決定。王曉莉解釋,問卷曾問及青少年時期應接種哪種疫苗,結果僅約四成及兩成學生答中宜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和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四成受訪學生明言,即使政府免費提供子宮頸癌疫苗,自己將不會接種,原因是覺得沒有用;有男生認為只有女性才需要接種,證明部分人的觀念有誤,健康素養不足。
王曉莉提醒,要分辨網上資訊真偽,要留意資訊的消息來源、是否轉載、是意見抑或有研究數據支持、時效性等。
陳作耘補充,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素養之餘,政府應制定全面兒童健康政策,不應抱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心態。他又引用英國例子,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負責在每項政策通過前,研究對兒童的影響,他認為香港應有類似的委員會處理兒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