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書坊20年代首售新文化書 長春社:唯一繫系新文化運動建築物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在中環荷里活道60號,一幢戰前唐樓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原來與近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有着極大關連。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新文化運動由胡適、魯迅等作家推動。不過,在省港大罷工前,香港對運動及新文學的迴響不大,全港只得中區的萃文書坊全面售賣新文化刊物。而萃文書坊,正是荷里活道60號這幢有99年歷史的唐樓之中。
李少文又指出,這裡是唯一連繫興中會、新文化運動的香港建築物,更孕育了不少本地作家,「如果(建築物)消失,會失去整個新文化運動的源頭。」

荷里活60號地下曾經營萃文書坊,現由蔗汁店營運。(王潔恩攝)

五四運動即將踏入百周年,魯迅、胡適等人當時在新文化運動的付出,再度引起大家關注。李少文指,荷里活60號的地舖,是萃文書坊的原址,而樓上的樓層,則是華仁書院的創校地點。李少文又指,古蹟辦早前評估建築物建於1920年,但根據北洋政府發行的《政府公報》,有書商於1920年登廣告,稱萃文書坊是全國分銷商之一,而華仁書院1919年創校,「即是說,建築物起碼1919年已存在,有近99年歷史。」他續指,該建築物是唯一連繫興中會、新文化運動的建築物。

全港唯一售賣新文化刊物

他指出,萃文書坊是香港唯一全面售賣新文化刊物的地方,「可能大家唔相信,當年要買魯迅的《吶喊》或《狂人日記》,幾乎無可能!唯一只可到萃文!」他解釋,當年香港主要流行連環圖、教科書,若要購買相關書籍,只能委托內地郵印。

他續指,新文化運動對當時香港的影響不大,因為當時書坊由興中會及中華革命黨成員霍汝丁經營,霍透過與內地的緊密關係,將書本運至香港售賣。不過,李少文稱當時除了萃文書坊外,商務印書館亦有售賣新文化書籍,惟只賣上海總店出版的書籍,「可以好大膽推斷,全面售賣新文化書刊只得萃文。」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荷里活60號曾為萃文書坊,是唯一連繫興中會、新文化運動的香港建築物。(王潔恩攝)

書坊售禁書

他又指,起初售買文具的萃文書坊,後來更成為部份禁書的分銷點,如早年中共書籍《向導》、《政治生活》等。他表示,由於書坊一帶有警方巡邏,故不能明目張膽售禁書,「顧客會問老闆有否某期數的雜誌,再於暗格內拿出來。(書籍)價格不貴,照樣內地對兌港幣價錢。」不過,他坦言書店至二戰後才結業,估計當時警方亦「隻眼開隻眼閉」。

盼成為法定古蹟

他指出,建築物具發展潛力,希望可定為法定古蹟,免被清拆或收購重建。他指出,香港早於30年代已有本土作家,如侶倫等,「香港不是文化沙漠,源頭可追索到萃文書坊,如(建築物)消失,會失去整個香港新文化運動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