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囚人士獄中學習正面思考 走出抑鬱陰霾 重拾精神健康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在囚人士服刑和適應院所生活時,可能會受精神健康問題影響。自幼家境貧窮的敏琪(化名)因洗黑錢而被判入獄,剛進入羅湖懲教所時,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不但寢食難安,更自我封閉,不想與人溝通。後來,她參與「健心館」心理治療計劃,發現原來自己有不少強項和潛能,逐漸建立自信、走出抑鬱。
58歲的敏琪自幼家境貧窮,嗜賭如命的父親間中才帶回家用,令其經常拖欠學費,從小到大都很在意金錢,長大後因洗黑錢而被判入獄。剛進入羅湖懲教所時,她形容「心情很難受、很失落,整天都胡思亂想,情緒跌到谷底,甚至到了抑鬱的階段,不知如何走出困局」。經臨床心理學家評估,證實敏琪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
運用「正向日記」搜集值得感恩事項
其後院所安排她參與「健心館」心理治療計劃,該計劃專為有需要的女性在囚人士提供系統化的專業心理評估及治療。懲教署臨床心理學家麥慧明表示,敏琪剛入獄初期患有情緒病,感到抑鬱、焦慮、壓力很大,後來讓她遠離思想陷阱,亦運用正向心理學,訓練她從負面事情中搜集正面元素,發掘她内心強項;亦訓練她運用「正向日記」,搜集每日值得感恩的事項,發現她慢慢能寫出不少感恩的事情,例如職員對她的關懷和幫助。
敏琪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進步,她發現自己有不少強項和潛能,從而建立自信、走出抑鬱。其丈夫表示,敏琪參加計劃後,開始充拾笑容,更會寫信告訴家人,「事情不只向一方面看,從多方面看的角度會有所不同」。敏琪也表示,獲釋後要維繫與家人感情,做一個全職母親及妻子,以彌補失去的時間。
懲教署今日(8日)推出一條短片,講述因洗黑錢而被判入獄的敏琪的個人成長故事和在院所的經歷。敏琪現已出獄並完成法定監管,既重獲自由,更重拾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