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港人環保知識一知半解 籲推出清晰易明指引及加強公眾教育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保署今年初推出「三紙回收、膠樽優先」,希望提升目前不足一成的回收率,又呼籲市民去除膠樽樽蓋、招紙和沖洗乾淨後,才投入三色回收桶。香港大學一項調查發現,港人雖有環保意識,惟環保知識有待提升,對回收程序、分類認知不足,難以培養對環保有利的習慣,建議環保署推出更多清晰易明、圖文並茂的提示及指引,而教育局也要加強中小學持續性的環境教育。

港大公布「市民環保意識與環保政策的關係」研究調查結果,發現不少港人對環保知識一知半解。(港大提供)

港受訪者答環境知識只對一半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學生在今年3月至4月期間,進行「市民環保意識與環保政策的關係」的研究調查,分別訪問265名香港市民及154名台灣市民,了解香港及台灣市民的環保意識及對於兩地「源頭減廢」政策方向的看法。

調查發現,香港及台灣受訪者自我評估的環保意識同屬偏高,港人對「源頭減廢」政策支持度也甚高,但香港受訪者的環境知識有待提升,平均只答對一半,對回收程序、分類認知不足,難以培養對環保有利的習慣。

被問及環保行爲的實踐,只有一成七香港受訪者「經常」按照正確回收程序回收,例如將樽身洗淨、並將樽身、樽蓋、招紙分開投入回收箱;反觀超過四成台灣受訪者「經常」這樣做,反映不少市民保護環境的行爲未如理想。

研究團隊認爲,雖然本港將推行「垃圾徵費」,但相較南韓、台北市分別於1995年及2000年實施「廢物按量收費」,本港有關「源頭減廢」的環保政策推行步伐實屬過慢,未有周全考慮政策支援配套,且就「源頭減廢」政策方向欠缺清晰的階段性時間表。團隊又認爲,環境教育並非必修科目,學生接觸環保議題的機會較少;即使學校響應政府及不同非牟利機構所推行的環保計劃,舉辦一系列活動,如環保周節約能源比賽,但絕大部分活動都是短期及一次性的,所以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態度及行為效用不大。

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參考煙包上的警告標語,在可回收物的包裝上印上回收該物料對環境的好處;環保署推出更多清晰易明、圖文並茂的提示及指引,而教育局也要加強中小學持續性的環境教育;政府也應立法「生産者責任制」,向製造商和零售商就產品所產生廢物徵收處理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