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類學可以做咩?大四女生到悉尼博物館實習

撰文:鄧曦雯
出版:更新:

人類學系,這個和我們忽遠又近的學科,在香港並非熱門科目,大眾對它的印象,是艱澀難懂——身為人類,到底這個研究同類的學科如何操作?一名香港中文大學四年級女生,有幸到悉尼的博物館實習,切身地了解人類學重塑的古羅馬文化。

Eunice在2016年暑假獲得珍貴機會,到位於悉尼大學內的尼可遜博物館實習,了解人類學重塑的古羅馬文化。(鄧曦雯攝)

戴手套處理脆弱文物

中大人類學系的大四學生趙嬿鎔Eunice在2016年暑假獲得珍貴機會,到位於悉尼大學內的尼可遜博物館(Nicholson Museum)進行為期10星期的實習,對人類學當中考古學科深感興趣的她不滿足對亞洲文物的考察,得悉外國博物館基於地質優勢,有較多接觸骸骨的機會,又得知尼可遜博物館有木乃伊館藏,便毅然決定到澳洲一試。

尼可遜博物館(Nicholson Museum)於1860年創建,擁有澳洲和整個南半球規模最大的古文物收藏。有如此龐大的典藏,Eunice的其中一部份工作便是把部份館藏電子化。她形容過程要小心翼翼,尤其在處理玻璃等脆弱文物時要戴上手套避免留下痕跡。假若文物出現破損,要進行重組,然後為文物掃描、拍照,再重新標記等,程序繁複,但她未有感到壓力。

Eunice與其指導員Candace Richards(由受訪者提供)
+1

當地博物館擺設及教育勝香港

當地人習慣慢慢完成工作,有時候遇見下班時間依然在工作崗位的Eunice,會說「文物已經等了一千年,不差在幾天」,叫她明天才繼續。她亦表示當地人相當看重Happy Friday(快樂星期五),會相約聚會、遊玩,真正放鬆自己。

工作輕鬆並不代表懶散,Eunice感嘆悉尼的博物館,不論在擺設及教育方面都比香港更勝一籌。不久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木乃伊展覽,Eunice認為展覽的設計依然以昏暗為主調、展覽館設計未見新意,但其實外國已經會透過融入互動電子科技、燈光、以模型重現場景等手法,令公眾更易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Eunice的其中一部份工作便是把部份館藏電子化。(由受訪者提供)

悉尼市民對歷史的認識,更令Eunice深刻。她在工作期間需要接待學生參觀團體,不少人都已經為參觀做好功課,事先了解展覽背景,到場就新發現向導賞員提問。Eunice指自己已經是朋友當中對歷史較有認識的一份子,但在澳洲的小孩面前,也自愧不如。

在整個實習期間,最令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處理一批古羅馬時代的戒指。當時的人會把它當作印章使用,她從小小的指環中,看見了古人的生活習慣、甚至知道他們的體型,讓她對人類學從細節中,可發掘生活文化的思維模式感受更深。

中文大學是首間提供考古課程的大學,由2016至2017學期正式開始提供考古學副修課程,亦向學生提供實習及實地考察機會。Eunice現為大學四年級學生,她打算繼續修讀有關公共政策的課程,更透露自己希望能夠進入制度內工作,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