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予恩事故調查揭醫護經驗不足 過分依賴儀器 予恩爸:都無辦法
瑪麗醫院今日(19日)公布「小予恩」事件的調查報告,指經小組調查並諮詢本地及海外專家意見後,認為以病人當時的臨床情況並非必須接受深切治療,術後由小兒外科病房接收病人的安排可以接受,並無偏離國際慣常做法。
而「小予恩」在手術後一小時內情況轉差,調查小組認為,個別醫護人員適時識別病人情況轉差的經驗不足,慣性及過分依賴儀器監察病人情況。
小予恩爸爸回覆《香港01》查詢表示,調查結果屬預期之內,不存期望,「都無辦法再做任何事情,相信公眾可以自行判斷。」
瑪麗醫院調查小組公布「小予恩」事件的調查報告,指院方安排小予恩在手術後入住兒科外科病房,決定基於臨床考慮,做法可以接受,並無偏離國際慣常做法。小組又指知道醫護團隊有為小予恩預留深切治療床位。然而小組指出,醫護團隊與病人家屬就術後安排的溝通成效欠佳。
而「小予恩」入住小兒外科病房後一小時情況突然轉差,小組認為有個別醫護人員未能適時識別病人情況持續轉差、經驗不足,以及有慣性及過分依賴儀器監察病人的情況。
調查過程期間,小組分別與相關醫護人員及予恩的家長會面,翻查醫療紀錄並檢視病房管理情況,亦曾模擬當日的事發經過。雖然整個調查未能確定小予恩情況突然轉差的原因,但小組排除了藥物錯誤、空氣栓塞、導管或其位置引致的問題、心律不正等可能性。
調查小組表示,已經向病人家屬解釋報告內容,醫院對事件引致病人及家屬其後的經歷致歉,院方將繼續與病人家屬保持聯繫,提供所需協助,並盡力為病人提供適切治療。
建議醫護面對危急臨床情況時揚聲求助
小組亦提出多項建議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包括建議醫護人員在面對危急臨床情況時,應揚聲求助;鼓勵以團隊模式處理情況轉差的病人;醫護人員須注意親身檢查病人身體狀況;病人與家屬應有效地溝通、需檢討及加強病人同意書的溝通程序;以及病房管理人員應制訂措施應對病房內突然增加的工作,定期檢視支援及培訓的需要。
瑪麗醫院指全面接納小組的報告,並將落實改善措施,包括檢討有關病房的人手編制及培訓安排,並會按既定人事程序跟進個案。
小予恩爸爸:接受院方道歉
小予恩爸爸回覆《香港01》查詢表示,今日中午12時與調查小組成員會面,調查報告內容與瑪麗醫院對傳媒公布的內容相約;對於是否滿意報告結果,予恩爸爸直言,結果屬預期之內,早已參考以往發生調查事故的方式,因此不存期望,「都無辦法再做任何事情,相信公眾可以自行判斷。」
予恩爸爸又表示,現階段不希望再浪費精神及心力在調查報告一事上,期望能專注於小予恩的康復進度,但直言接受院方的道歉:「起碼同我哋道歉。」
對於小予恩最新的情況,予恩爸爸指,小予恩的膽紅素數字轉好,惟血指數偏低有貧血,如若情況持續便需要轉血,而腦部恢復的情況則未見明顯。
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接納調查委員會的報告,當中報告提到個別醫護人員經驗不足,及慣常依賴儀器觀察病人情況而忽略了檢查,令家屬感到不滿,對此向小予恩父母致歉。他稱,會針對報告建議採取一系列改善,包括加強醫護培訓。被問及事件是否涉及人為疏忽時,陸志聰並沒有正面回應。
議員:過分依賴醫器令人憂慮
本身是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指,調查報告提及院方做法無偏離國際水平,說法「可圈可點」,因為某些地方的術後病房醫護人手跟深切治療部人手相若,他形容調查報告的說法「可能用嚟遮醜」,掩飾院方的失當。
報告提及醫護對儀器過份依賴,郭家麒稱不止今次事件,他留意到新一代醫護人員較少以臨床經驗判斷,「好似儀器唔夠新就唔識做」,情況令人憂慮。郭又指,一些醫療儀器有延遲反應,如絕對含氧量、血壓等讀數未必能即時反映到,醫生應按病人臨床狀況作診斷依據。
他強調,報告建議的團隊合作,是指年資較深的醫生需協助,而非僅僅依賴年資可能只得一、兩年的當值醫生診斷,形容病房中「個個都有責任」,但他明白在目前醫護人手短缺的事實下,要落實相關建議是一大問題。
一歲女嬰小予恩去年12月在瑪麗醫院接受肝腸脗合手術後,心跳及呼吸一度停頓,留院至今,其家人在Facebook開設專頁「小予恩關懷禱告組」,分享予恩與病魔奮戰的歷程及更新小予恩最新情況。不少網民十分關心予恩,紛紛在專頁留言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