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回歸】點抽樣?安心無操練?教育局官員拆解5大憂慮
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持續數年,教育局今日(16日)終敲定最終方案,以「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學校報告」的方式推行,每年抽取全港公營及直資學校10%學生參加。
不過,除了「抽樣」方式外,尚有學校自願參與的機制,究竟方案如何落實?為何會改變推行的方式?局方否認「今日的我推翻昨日的我」,並相信學校不會為10%操練學生,「正常人都唔會啦!」《香港01》就此歸立局方五大問與答。
1. 新改良的小三TSA方案是什麼?
教育局將以「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學校報告」的方式推行小三TSA。不過,局方設有兩種安排:一,全港以抽樣形式推行,二,學校可自願申請安排全級參與。
在第一個方式下,考評局每年在每所官津及直資學校隨機抽取約10%小三學生參與TSA,學生表現只會計算在全港層面,亦不會獲發報告。
被抽中考口語學生只會在舉行TSA當日才知悉要應試;至於筆試會否是由同一批學生應試,局方就未有決定。
在第二個方式下,學校可向考評局申請參與TSA,參與人數必須為全級小三學生。參與決定無須向教育局匯報,教育局亦不會「追問」。此外,學校在考核後,可向考評局取得獨立的評估報告,教育局不會索取。至於學校應否取得若干家長贊成才參與,局方指交由校本決定。
2. 過去幾年,教育局一直主張人人參與,又稱數據有教與學回饋功能,為何今次改變看法?「促進教與學」的政策目標是否有改變?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均否認政策目標已改。康太強調非「今日的我推翻昨天的我」,形容「初心係無改變,但勉強係無幸福」。
她指,雖然委員會認為可以2017年模式在全港推行TSA,但因學校利用報告的步伐不一、部份社會人士對現行安排的觀感及信心問題等,故只能「中間落墨」及「求大同存小異」,承認不是人人心中最理想方案。
3. 新方案如何遏止小三TSA操練誘因?
康陳翠華認為,新方案10%的抽樣比率屬低,加上教育局不會索取報告評估學校表現,相信無操練誘因及風險,「你唔會為咗10%去操練,正常人都唔會啦!」
教協及家長聯盟均憂慮辦學團體可以報告向學校「捽數」,教育局現時未有提出監察方案,僅稱外界對辦學團體「一睇報告就會捽數」的印象不公道,反駁辦學團體可藉此了解學校教學情況並作出支援,「如果評估做得好,仲可以欣賞學校」。
康陳翠華呼籲家長以平常心看待,強調家長心態好重要,「難道見你望吓個成績表,就會『捽』你個小朋友咩?係你個家長嘅心態,當然我哋會有虎爸虎媽,但唔係必然發生嘅事囉!」
4 小三TSA的考試日期以及家長可否拒絕應考?
根據教育局去年通告,倘若小三TSA繼續,紙筆評估日期會與小學六年級相同,即2018年6月12及13日;而口語、聆聽評估為5月9日或10日。
康太表示,政府的立場是被抽中的學生就應該考。她承認,過去一兩年有部份家長在考TSA當日為子女請假,學校會當缺席處理。
5. 去年教育局將小三TSA改名為BCA(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時任局長吳克儉經常強調新名非舊版TSA。不過,今次教育局再將評估還原舊名,是否因為有信心推行而無須避忌?
康太笑言非「語言藝術」,稱「基本能力評估」原本包含多個範疇,TSA屬其中一項,為分別各項故回歸原名。另一名官方委員陳婉嫻又強調,當年只是以「BCA字眼」註釋整個研究計劃,故並非轉名或「移形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