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壹週刊》後塵停印刷版? 黎智英:以新面貌重振《蘋果日報》
隨着時代轉變,紙媒經營困難,出版28年的《壹週刊》,在28周年之時,今日出版最後一期印刷版後停刊,全面進軍網媒。不過,正當外界以為同系的《蘋果日報》也會步其後塵之時,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在《壹週刊》撰文表示,不會接受宿命做「縮頭烏龜」,認為紙媒不會完全消失,要「以新的做法、新的思維、新的面貌重振《蘋果日報》」。
有學者認為,要重振紙媒可參考海外例子,例如以跨行業經營獲得資金,補貼報社發展,又或是推行國際化,擴大讀者群。
「世事無絕對,為何要做縮頭烏龜!」
黎智英在最後一期印刷版《壹週刊》的專欄,刊出題為「世事無絕對」文章。黎智英開首提到,不少人踏入老年後開始「認命」,「被時間的框架困頓」。不過他認為,年老有其優勢,例如包容力較高,經驗較豐富,而且看透人生榮辱,自己在人生上還有選擇權,「一是等死,一是重新覺悟,擺脫時間的束縛和年齡的身份」。
黎智英表示,要改革公司文化,直指《壹傳媒》「是個爛攤子」,過去十年他經常向同事說紙媒大勢已去,令自己和員工都相信紙媒沒落,但這種信念「把我們的報紙變成艘沉船,我們在沉船心態下經營,有乜唔死!」他稱在時代淘汰下,認命很容易,不過「世事無絕對,紙媒也不會完全消失,為何要接受宿命做縮頭烏龜!」他稱要以「逆轉思維,挑戰時代的改變,以新的做法、新的思維、新的面貌重振《蘋果日報》」。
對於《壹週刊》不再出刷印版,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表示,隨着讀者閱讀習慣改變,互聯網又多免費的替代品,印刷版的時事雜誌難以經營,無輪讀者人數,抑或廣告數都大幅下降。
蘇鑰機:海外報章經營多元生意作補貼
至於如何重振《蘋果日報》,蘇鑰機舉出多個海外例子,利用報章的品牌,經營其他生意,補貼報紙生意,例如內地的《羊城晚報》,發展羊城創意產業園,從事文化創意,甚至地產行業,以跨行業經營獲得資金,協助報社發展;至於英國《衛報》則推行國際化,積極擴大讀者基礎,然後依賴讀者捐助。不過他補充,《蘋果日報》有鮮明印象,涉及政治因素,以此品牌較難經營其他行業。他認為,雖然《蘋果日報》的動新聞成本高,但始終要繼續發展互聯網,才知道成功與否,「淨係靠份報紙唔會成功。」
浸會大學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紙媒沒落是惡性循環,因紙媒讀者減少,傳媒將資源投放到互聯網,令紙媒的資源更少,更難發展,並坦言紙媒只要「有人畀錢買,吸引到廣告已經算成功。」對於黎智英表示要重振《蘋果日報》,他認為紙媒要與互聯網結合,增加網上流量,重視讀者付款方式,並因應需求,推出不同服務,例如網上購物,藉此吸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