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泛民26席 vs 建制42席 議會政治版圖如何洗牌?
今次的立法會補選出現意外賽果,除了建測界議席一如預料由建制派重奪之外,泛民主派竟然失守九龍西直選議席,是回歸後首次在泛民對建制的單對單決對中敗選。
今次選舉後,泛民主派贏回2席至26席,建制派進帳2席至42席。議會總格局而言,泛民主派雖然未能取回分組點票否決權,但對重大議案如政改的否決權仍然存在,可是也同樣無法阻擋政府議案通過,與之前未有根本性分別,但可算為泛民守住三分之一關鍵少數否決權,提供「多一重保障」。
經過今次補選後,立法會勢力版圖亦隨之變動。泛民方面,民主黨及公民黨議席數量沒有變化,分別維持7席和5席,而作為第三板塊的專業議政,姚松炎重新入局的期望落空,繼續維持5席。至於以獨立人士、一人黨為主的「第四板塊」,由於多了區諾軒和范國威,一下子增至9席,若論議席數目,泛民「散人」成為四個板塊中之最。
整體來說,由於九龍西的重大挫敗,泛民的總議席數目只由24席回升至26席,而建制派則因謝偉銓重返議會,另加鄭泳舜以二千多票之差奪得九西議席,議席數目增至42席。餘下因劉小麗及梁國雄被DQ的九西和新東各一席,需經過第二輪補選才知花落誰家。
至於在具體的權力結構方面,應該從三方面分析今次補選的結果。
一是對政府議案的影響。立法會共由70名議員組成,一般政府的議案只須一半議員,即35票支持就可通過。以建制派一向的先天優勢,可說毫無難度,今次補選並不影響這個格局。
二是對重大議案,例如政改的影響。根據《基本法》,特首產生辦法和立法會產生辦法若需修改,必須經立法會至少三分之二議員投票通過,以現時議席分佈,即至少47名議員,反過來說要穩操否決權,就至少要有24席。今次建制派在選後控制42席,就算在接下來的補選再戲劇性拿下新東和九西各一席,也只能控制44席,就算政府再提政改,仍未夠票。
假如從泛民的角度看,在DQ一役後,民主派議席由30降至24,僅僅站在「安全線」上,但始終要防範個別議員倒戈的風險。因此民主派今次在補選中斬獲2席,即合共控制26席,可防止建制派繼續迫向47席這條「政改界線」,預視在政改問題上,議會將繼續懸峙局面。
三是分組點票否決權。一些由議員提出的議案,要同時經過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分別獲過半數議員贊成才可獲得通過,而兩個組別的議席各35個,即是要控制18席才能握有分組點票否決權。但在DQ事件之後,泛民在地區直選的議席,由19席減至14席,而在今次贏回2席之後,整體上亦只有16席。意味泛民若要取回分組點票否決權,接下來的新東和九西補選,非勝不可、不容半點差池。
那麼,從個別黨派來說,又誰是最大贏家呢?
民主派「第四板塊」重奪聲勢 「九散人」若整合將超民主黨
現時民主派主要可分為四大板塊:(1) 民主黨、(2) 公民黨、(3)專業議政和(4)其他「一人黨」、獨立議員和本土自決派。今次民主派全數僅贏得的2個直選議席,對第一、第二、第三板塊議席都沒有改變,但今次選舉對於第四板塊而言具有頗大意義。
本身第四板塊就是DQ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今次區諾軒、范國威都相應勝選,議席數目回升兩席,填補被DQ後留下的空間,假如9名泛民「散人」可以整合力量,有機會超過現時佔7席的民主黨,成為議會內最大的泛民勢力。
本土派之中,青年新政、本土民主前線等目前已遭到邊緣化,難以再走議會之路,但始終區諾軒、范國威都帶有一定的「本土味」,有望將本土議題重新帶入議會,對第四板塊而言也是一大助力。故即使姚松炎大熱倒灶,民主派「第四板塊」,仍可算是今次補選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