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無」再定義 關愛基金始祖周永新憂扶貧變質:不如設補漏基金
以扶貧作定位的關愛基金,近日頻頻被政府高官以「補漏拾遺」掛於嘴邊。
事件源於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遭全城炮轟「派糖」不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連日來急忙「補鑊」;指將透過關愛基金「補漏拾遺」,並重新定義「N無人士」涵蓋範圍,指或包括初出茅廬、毋須交稅年青人及家庭主婦等,更指政府為此會額外注資逾10億元。
不過,當年有份籌組關愛基金、並牽頭執掌「N無」定義的主力兼社福界權威學者周永新則指,倘政府認為「N無」定義過時,歡迎開放檢討,但需審慎行事,否則將令基金扶貧原意變質:「唔好派糖有漏洞,就借關愛基金補鑊,不如另設『補漏基金』,額外派錢畀佢哋好過。」
有香港「社工之父」之稱的周永新,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過去曾受港府委托研究退保方案,亦是關愛基金執行委員會及督導委員會首屆委員,過去亦曾擔任扶貧委員會委員。
周永新:關愛基金原為覆蓋綜援制度以外漏網之魚
周永新指,關愛基金成立之初,原為覆蓋綜援制度以外的漏網之魚;他又指,當年參與工作小組負責定義「N無人士」時,共花數個月時間研究及諮詢,考慮到居於不理想居所的基層住戶的經濟困難,遂敲定以非公屋及非領取綜援的貧窮戶作界定。
周永新指,他們曾一度考慮以輪候公屋「上樓」申請人士劃線,惟房委會卻以私隱為由,拒絕提供輪候名冊予扶委會作參考,有關提議遂就此作罷。
原先「N無」定義經深思熟慮
周續指,有關定義經深思熟慮,對於港府擬就「N無人士」再定義,他歡迎相關做法,但認為政府需慎思而行,堅守關愛基金以扶貧及設資產審查的原則,「但好似今次呢班新『N無人士』定我哋以往界定嘅唔一樣。」
憂關愛基金變質 非補政府政策漏洞
他又憂慮,倘以財爺所述邏輯而言,將衍生不少迷思,亦令關愛基金變質,「又例如,想買自願醫保嘅市民,但又唔夠錢,咁又應唔應該包呢?」他強調,關愛基金雖以「補漏拾遺」為主調,但所謂「補漏」,並非「補政府政策漏洞」,而是支援政府福利制度外的漏網之魚。他說:「宜家派糖有漏洞,就用關愛基金去幫手,出師有名啲啊嘛,不過呢個想法好差。」
周永新:陳茂波應自己負責 唔好搞關愛基金
他又批評應由陳茂波負責:「佢(陳茂波)自己搞出嚟嘅嘢,自己負責返,唔好搞著關愛基金啦。」
他又建議,港府如欲「補鑊」,宜向該批由政府新定義的「N無人士」作一次性派錢,「一次過,唔會有手尾,唔會令人誤會之後都有得派,因為之前『N無』津貼都派咗成3次。」
事實上,政府向關愛基金額外注資早有先例,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全民派發6千元,惟當時未有涵蓋新移民,遂向基金額外撥款15億,通過向低收入新來港人士發放津貼,被問到港府是否借鑑上次經驗「重施故技」時,周永新認為兩次情況類似,但今次帶來的影響將更深遠,「上次講明只得一次,唔係年年都派;但今次如果擴闊『N無』定義,可能會帶畀社會錯覺。」
蔡海偉:「N無」定義要開放討論
扶委會委員、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同時是關愛基金專責小組成員,他則指,留意到政府官員近日指考慮轉以個人為受惠單位,如低收入青少年、家庭主婦,跟以往用家庭作衡量標準有所不同,認為需開放討論,以檢視是否合適做法。
他又提到,2011年港府委托關愛基金向低收入新移民派發6千元,基金需額外聘請20人處理行政工作,處理約20萬宗個案,共涉12億元,倘今次「與民共享」方案有數以十萬計人士申請,「或者需要請多幾十個人」,另亦需研究平衡及防止濫用的簡易申請程序。
張國柱:陳茂波的「關愛共享」並無相關政策局可以接手
另一扶委會委員兼轄下關愛基金專責小組成員張國柱指,陳茂波提出的「關愛共享」計劃,並無相關政策局可以接手,「唔係福利嘢,勞福局做唔到;交畀民政局,又無人手」,而關愛基金處於客觀位置,遂獲委托包辦研究,「因為我哋一路有做開類似嘅嘢」,但他強調,今次並非扶貧,「我哋一定要劃清界線,希望市民第日唔好有錯覺誤會。」
對於港府將「N無人士」定義再度擴闊,張指,扶委會將開會討論,另一邊廂,市民亦可給予意見,他認為焦點應置於所涵蓋項目有否與其他組織重疊,或產生不公平狀況。
關愛基於2011年初成立 曾三度推「N無津貼」
關愛基金於2011年初成立,原意是由官商共同扶貧,據其官網介紹,基金主要向經濟上有困難市民提供援助,特別是未被納入社會安全網,或雖然身處安全網但仍有特殊需要、而未獲得照顧的市民,至今先後推出45個援助項目。
基金分別於2013、2015及2016年三度推出的「N無津貼」,向居於惡劣環境如劏房、板間房、工廈及無家者等無領取綜援的低收入住戶,提供一次過生活津貼,共有約13萬戶受惠,前後支出合共10.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