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政策分析】忽然擴大N無定義 政府曲線助長「廢青」?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三(2月28日)發表最新《財政預算案》後,不少人批評政府對個別人士支援不足,引發不滿持續升溫。
陳茂波、特首林鄭月娥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先後在不同場合談及「N無人士」,指出政府會研究擴大「N無」範圍,由關愛基金補漏拾遺,如退休但年齡未足以申領補助的長者、薪資不高毋須交稅的青年人等等,原先的定義,已界定為「歷史一部分」。
固然,政府留意到社會個別人士未能在「派糖」之中受惠,研究措施幫助他們,動機值得肯定。然而,當局需要小心處理的是,關愛基金本身就是一項「以特定目標為本」的扶貧政策,政府如今要修改「N無人士」的範圍,到底是經過通盤考慮、充分諮詢和深入討論後的結果,抑或單純靠「長官意志」來決定一切呢?
更大的問題是,日後可能被列入「N無」的受助人,是否全部都屬「需要關愛」的一群?廣大青年人真正需要的,是「攤大雙手做廢青」拿取短期的福利,還是政府必須立定決心處理新一代向上流動機會不足的根本問題?

羅致光指出,關愛基金的角色是補漏拾遺,政府正研究擴大「N無」範圍。(資料圖片)

關愛基金具明確政策定位 「N無」指定邊緣基層

由於過往一直有批評指,政府傳統的派糖措施如公屋免租、免差餉、電費補貼、綜援雙糧三糧等,始終無法幫助部分基層。前特首曾蔭權在2010至2011年度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關愛基金,協助這群被邊緣化、不能受惠的基層市民,統稱N無人士。

關愛基金的官方文件中,對N無人士也有標準說法,是指那些「無物業、無入住公屋、無領取綜援的低收入人士」。林鄭月娥本人過往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曾任扶貧委員會主席,她在2013年2月的一篇網誌,亦提到N無人士,她也重申以上的定義。

環顧基金推出的其他項目,主要也是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基層人士,如有康復服務需要、有經濟困難及需自費藥物的病人等。

因此,林鄭月娥昨日(4日)會見傳媒時指出,「N無本身沒什麼定義」,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N無就算沒有法律上的嚴謹定義,但至起碼也白紙黑字寫明,是針對基層市民,林鄭的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林鄭月娥任扶貧委員會主席時,曾親身走入劏房了解基層的居住狀況。(資料圖片/扶貧委員會網頁)

忽然與基層以外市民「關愛共享」 無交代原因

不過,根據陳茂波今次的說法,政府打算研究擴闊範圍的市民主要分成3類:自力更生、收入不高,但又不領綜援的人士;退休但未夠年齡申領長者的津貼的市民;努力工作但不須納稅或納稅很少的打工仔。

其中後兩者已脫離了「基層」的範圍,為何今次要對這群市民「關愛共享」?政府並無作出解釋,難以令公眾接受「共享」範圍可以隨便「搬龍門」。

當然,這並非說政策內容完全不能改,而是關愛基金的設立,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因此,政府若要修改「N無」範圍至非低收入的市民,等同完全扭轉關愛基金的定位,那到底政府是否認為整個關愛基金政策有檢討的必要?當局未有深入說明,難免令人質疑這個做法流於倉促,只是為了急急撲熄民間對預算案的不滿,變成「長官意志先行」。

林鄭過往到板間房探訪獨居長者。(扶貧委員會網頁)

青年需要「機會」而非「被N無」

更加關鍵的問題是,到底政府口中研究擴闊的「新N無」組群,是否真正需要被「關愛」的一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年人。

現時年輕一代,雖然普遍知識水平提升,但向上流動機會缺乏,樓價租金過高、薪資增長停滯,努力工作也不見得有出路,是社會根本結構性的問題。作為社會的未來棟樑,青年需要的不是「被當成弱勢社群」,而是需要政府想方法拆除這些窒礙青年人發展的事物,協助他們展翅飛翔,或至少安居樂業。

再者,本身社會輿論已經對青年人頗為嚴苛,不斷批評他們「唔捱得」、「乜都要政府幫」,多年來積聚大量負面標籤。要是政府再將N無定義擴闊至非低收入的青年,一方面是沒有切中青年人的真正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好心做壞事,變相助長「廢青」的污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是政府有意將青年定位成「需要扶助的社群」,那在邏輯上,於其他政策範疇都應該一併作出配合。偏偏政府現時有部分政策,就是與年青人「過不去」。例如根據現時的公屋計分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每年獲編配的數目都設有配額,約為2,200個,45歲以上單身人士可獲額外加分,變相「打尖」,被指歧視年青人。如果青年被界定「需要扶助的社群」,為何仍要保留配額計分制,令他們享用公屋福利淪為「次等受助人」?

林鄭月娥提出「與青年同行」青年政策,但被民間質疑「離地」。(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欠通盤政策考慮 林鄭須再公開交代

簡言之,財政預算案發表後,有見民間對「派糖」措施有頗多意見,政府高層嘗試利用關愛基金補償,乃是「救火」之舉。對於一眾「基層以上,中產未滿」的市民而言,或許他們眼見中產獲退稅、基層獲重點資助,自己反而受惠最少,心生不滿實屬正常,政府對這些人「加大派糖力度」,本身亦無可厚非。

可是奇怪之處在於政府使用一個本身是用作扶貧的基金,去幫助一些非低收入的市民,又不作深入解釋,顯示政府在制訂措施時,欠缺通盤的政策考慮。而將青年人視為「扶助」和「關愛共享」的對象,也沒有針對他們現存最重要的困難,屬「捉錯用神」。

對於上述的種種質疑,林鄭月娥以至整個特區政府,對公眾尚欠一個詳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