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副校長專訪】賀子森讚港生具創作力 惜社會重金融致出路窄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500億元支持創科發展,面對新加坡這個強勁對手,對科研是否有幫助?
出生於50年代香港的賀子森,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執教31年,2015年回流香港擔任香港大學科研、創新範疇的副校長(研究),他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直言,本港大學生的創作力很強,質素不比新加坡差,但礙於香港具前景的行業集中在金融、商界等方面,因此較少學生願意加入創科行業。

(歐嘉樂攝)

賀子森兒時在黃大仙徙置區長大,小學、中學均需要跨區上學,回家後需要兼顧學業之餘,亦需要承擔各項大小家務,他直言:「當年生活真係好辛苦。」

回憶香港的學業生涯,賀子森最難忘的是60年代的「六七暴動」;當時只是10歲的他,暴動期間仍是獨自乘九巴9號線,前往尖沙嘴利瑪竇書院九龍第二校上學,經過彌敦道期間,看見街上有人在拋擲物品、示威,「2014年我仲喺新加坡,當時香港發生佔領運動,令我諗起當年(交通和生活受影響)個情景。」

慨嘆不少人只冀政府協助 失「獅子山精神」

經歷過動盪、艱苦的求學時代,在黃大仙長大的賀子森,深明「獅子山精神」的重要性。他感慨,現時很多人只希望倚賴政府協助,不太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以前生活上有好多問題,但都係靠自己解決,無嘢係天跌落嚟應得,唔好『take it for granted』。」

賀子森的辦公室牆上,貼上「勇於追夢」字樣的揮春。他笑言,「勇於追夢」也是他的人生哲理。(歐嘉樂攝)

一份工做足31年

賀子森中學畢業後到英國升讀倫敦帝國學院,以及在牛津大學修畢博士,然後再到美國耶魯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al)。本來打算在美國落地生根的賀子森,1984年時接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加盟邀請,「當時覺得好開心,因為係我第一次見工,而且仲係邀請我面試,當時無打算要拒絕。」順理成章,同年正式加盟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擔任講師;他第一份的全職工作,一幹便是31年。

認為新加坡有有集中力、自律性、向學奮鬥心

被問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有甚麼吸引之處,賀子森毫不猶豫地說:「我好鍾意新加坡學生,有集中力、自律性,同埋有向學奮鬥心。」他同時點出,一般而言男學生較為「遲熟」,但新加坡男性在中學畢業後,需要先服兵役兩年,當他們服役後進入大學,其思想成熟程度、自律性等方面,顯然大有提升;他認為,這個是制度上的分別,也是香港和新加坡之間其中一項大不同。

(歐嘉樂攝)
+5

到2015年,賀子森再次迎來一個人生轉捩點──重返香港,任職港大副校長(研究),掌管整間大學的研究方向。當時太太曾認為,已扎根新加坡不贊成回流,但賀子森卻堅持:「我喺香港出世、讀書,但我從來無喺香港工作,對香港未有貢獻……(回港工作)係我心願,希望對香港有正式貢獻。」

賀子森:研究受政治風氣影響 港府難做好

上任港大副校長至今已屆3年,對比新加坡和香港在教學研究方面的投入,賀子森如是說:「新加坡投放研究資金,比香港投入多4倍…...其實香港政府好想做嘢,但政治風氣令佢好難做得到,香港係有進步,但進步幅度比新加坡少。」

賀子森認為,礙於政治風氣,香港的進步幅度比新加坡小。(歐嘉樂攝)

賀子森認為,新加坡政府推行政策時十分有決心,而且具有延續性;反觀香港,當政府換屆後,部分政策可能不再延續:「政策上(香港)政府應該更加堅持!」

社會上不時有聲音批評,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填鴨式」,局限學生創意。然而,賀子森卻有不同的看法,據其觀察,香港學生其實具有很強創作力,並具備所需知識和勇氣,整體質素絕不比新加坡差。

香港科研創科出路窄 只商界、金融具前景

然而,賀子森認為目前香港的科研、創科出路狹窄,具前景的職位大多集中於商界、金融界,學生不論在大學選科、畢業後求職時,均傾向加入該行業:「第一,係因為錢;第二,係因為出路。」

(歐嘉樂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預算案中提出,政府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賀子森認同港府的方向正確:「發展創科,就係發展多元經濟其中一條出路。」

訪問完結之際,賀子森帶領記者參觀港大初創企業發展中心iDendron。他表明,港大會繼續推動創科,相信候任校長張翔上任後,「會將香港大學帶向世界尖端。」

賀子森希望iDendron能為學生帶來創業空間。(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