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紙品收藏家唐卓敏 蒐集躍於紙上思念 追憶昔日情懷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新一年新開始,送舊迎新,但追溯舊日足跡也可為未來立標竿。作為核醫學顧問專家,唐卓敏的工作之地是淨白無垠的診所,不惹半點塵埃;脫下醫生袍,打開收藏匣子,一張張泛黃紙張、滿佈手寫筆跡的紙品,牽動著熱忱的收藏心;一幅幅清末年代的手繪賀年卡、煙花廠的炮杖紙,將昔日歲月躍然眼前。一件又一件的收藏紙品,對唐卓敏來說,是將舊日回憶蒐集,也是一種放不開的情懷。
(系列之一)

唐卓敏指這套清朝手繪賀年卡,繪畫師的秀麗字體及繪聲繪影的畫功,難得一見。(羅君豪攝)

中國人重視農曆新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年飯、互相拜年,是親情連繫的體現,而遠在外國亦惦記對方,把思想寫成文字,把賀年卡寄往家鄉,則是將思緒儲存在紙上,將情感傳遞。

核醫學顧問專家唐卓敏,每日脫下白衣後,另一身份是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他最愛的藏品,不是價值連城的古玩珍品,而是明信片、軍票、印花、賀年卡……,每件藏品都收集了不同人思念的情感,將洋溢紙上的情感好好藏起來,閒時回味筆尖上的觸感、越洋的情懷,是唐卓敏的最大愛好。

1935年的年曆,以往的大戶人家張貼在家中,猶如一幅藝術品。(羅君豪攝)

藉賀歲年畫「賣廣告」

正值新春,唐卓敏細數多年來收集的賀年物品,他最愛的一套紙品珍藏,是一套八張的手繪賀年卡,據他研究應出自清朝年代,畫像描繪大眾的日常生活,纖細紅字寫上祝福語句,經歷百年洗禮後,賀年卡仍然簇新如初。他說,與這套品結緣於異地,多年前在英國的跳蚤市場搜羅,紙品在英國乾燥的天氣下,難得地保留最初的模樣。

此外,民國初期,赴日本留學工作的中國人為數不少,有人寄出賀年卡時,更會附上自己的照片,讓收信人可輕撫相中人,印證年月漸長的痕跡,這些滿佈斑駁痕跡的藏品,彷彿將唐的思緒時光倒流一世紀。

他又說,另一寶貝珍藏則是1935年的年曆,上面寫上滿洲國康德2年的年號,石印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用色豐富柔和,宛如一幅藝術品,但年畫亦不忘賣廣告,最底印有12個月份及日期,旁邊則是不同的盒裝香煙,原來是英藉的煙草公司送贈的年曆。唐醫生笑指,約20年前在內地古董市場搜購該年畫,當時僅需人民幣約500元,年畫現時已升值至約2000元。

唐卓敏稱眾多賀年藏品之中,最有感情便是母親送贈的利市封。(羅君豪攝)
50至60年澳門出產的「炮杖紙」,是上一代人的童年回憶。(羅君豪攝)

藏品有價 不及兒時情感  

芸芸紙品滲透古舊情懷,但藏品之中竟有一個鮮紅色的塑膠利市封,以為唐醫生有意收集難得一見的膠封,細問之下,卻是母親在他年少時親自封的利市,別具感情。唐醫生說,紅色膠利市封上面,印有已結業的香港華人銀行,封套上的建築物則是位於中環的華人銀行大廈,驟眼看紅膠封略帶透明,豈不是輕易看穿利市銀碼?「以前通常畀硬幣,一摸就知嘞!」

還有大大小小的炮杖紙,反映澳門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的炮竹業,亦是唐醫生與弟弟的兒時回憶。在漆黑中與左鄰右里一起燃放龍吐珠、電光炮等煙火,頃刻噴射點亮夜空,半世紀前的畫面至今難以忘懷,「不過好危險㗎,試過有人放煙花炸傷隻手!」收藏價值雖然隨年月變得罕貴,但彌足珍貴的是屬於自己的回憶。

【非常醫生】六歲埋首收藏紙品 唐卓敏難忘1739年出版珍藏醫科書

核醫學顧問專家同時是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最熱愛收藏各類紙品,笑指藏品太多難以計算。(羅君豪攝)
兒時被改花名作「唐老鴨」的唐卓敏醫生,長大後對唐老鴨仍有份親切感,收集不少唐老鴨錢罌。(羅君豪攝)

進入電子時代 紙藝術漸被淘汰

紙品以外,唐卓敏還蒐集各間銀行的錢罌,「以前銀行鼓勵小朋友儲蓄,如果開戶口就送返隻畀你。」他最鍾情渣打銀行於60年代推出的第一代唐老鴨錢罌,家中最少收藏四至五款,何以獨愛迪士尼系列?「因為我姓唐,以前有個花名叫『唐老鴨』,哈哈!」童年回憶總是美好,忘憂歲月過後追不回,這或許是他收藏多件兒時最愛的物品最大原因之一。

智能電話的普及縮短地域界限,祝賀語均化成錄音和符號,於社交網絡沸揚,當手寫賀年卡習慣逐漸被世人淡忘,唐醫生坦承今年亦未收過一張賀年卡,筆觸上親切的問候流逝,「實際收到一張卡係開心啲,代表原來仲記得對方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