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教局專業人士定BCA 去留 專業聲音卻難容「被離開」

撰文:杜潔心
出版:更新:

小三BCA會否重返校園,至今未有定案,惟《香港01》日前獨家報導引述消息人士指,教育局內部有專業籌劃人士堅持要繼續進行評估;特首林鄭月娥昨日(31日)在立法會回覆議員質詢時,其言論亦正好印正有關說法,「一定由專業人士,即教育局裏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而檢討完成後若社會接受,就無須擱置BCA。
值得注意的,是林鄭的言論談及兩個重要元素,包括「專業人士」以及「社會接受」,究竟何者較重要?而政府的「量度單位」,與一般社會人士所想又是否相同呢?
觀乎過往政府的做法、檢討委員會委員的去留,以及民間的多次調查,不難發現,兩者基本上至今仍無共同看法,故BCA去向實屬難測。

過往因TSA的評估難度越來越高,為學生帶來不少壓力。(資料圖片)

家長聯盟:專業須了解學生需要

林鄭月娥強調,教育的政綱要由「專業領航」、「直接聆聽」,所以一定要由專業人士,即教育局裏的專業人士,再加上委員會裏專業的教育界人士提出意見。

何謂專業人士?家長聯盟發言人何美儀認為,專業須為前線老師,真正有參與教學的人士,會認真了解學生需要。家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同樣亦是檢討委員會成員之一,亦是辦學團體道教聯合會學務部主任。他認為,所謂專業應以學習為依歸,包括校長、教師及辦學團體意見。

委員專業意見因不被聽到而辭任

談及專業,何美儀不禁質疑特首為何會以教育局專業人士意見先行,而委員會內似乎卻容不下與政府意見不相同的專業人士。何所說的,正是曾為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成員之一,提倡不記名、不記校、學校有權不考BCA的教育大學評估研究中心總監莫慕貞。她去年辭任委員離開原因,直言是「意見不被聽到」。

至於社會人士?教育界的持份者,不外乎,家長、校長、老師、辦學團體,最重要的是全港的學生,最低限度亦包括直接有機會參與評估的小學生,以教育局16/17學年數字為例,有逾34萬小學生,但這批持份者,卻最無力亦從無出意見的機會。

代學生們「出頭」的家長,在委員會內只有家校合作事宜委員會,被指不夠「貼地」以及未能反映與政府持相反意見的意見。

「家長聯盟」曾於網上收到逾1.8萬人聯署反對

至於林鄭所提及的「社會接受」,更是令人費解,因家長的反對意見﹐多年來不論是TSA或BCA,均是非常強烈。

事實上,去年教育局宣布TSA更名為BCA ,並將2016年的「試行研究」推展至全港參與,當時由10個家長團體組成的「家長聯盟」,於網上發起簽名運動,在不足一個月已有超過1.8萬人聯署反對全面復考小三TSA。

何美儀指,至今家長們仍持反對意見,原因是政府似乎未有考慮「社會」的意見,希望全面重新進行檢討,包括評估自2004年開始推行,至今已14年,社會變化、學生學習情況、課程亦有不同,故不應以10多年前劃定界線,評估現今情況。

老師均認為會增添壓力
作為持分者之一的老師,當然也反映社會接受程度。教協去年底訪問1700名任教中英文及數學科的小學教師,近8成不贊成全面「復考」小三BCA或全港性系統評估(TSA);8成均擔心「復考」導致操練壓力增加。而教聯會過去亦曾進行調查,指9成半教師認為TSA增添教師的教學壓力,認為影響教學內容規劃的教師亦有91%;66%教師亦表示TSA的擬題,未能切合學生實際能力。

若小三BCA/TSA 重臨,首要解決是不要增加學生壓力。(資料圖片)

決定或為政府埋政治炸彈

不過,TSA/BCA 其實亦非一面倒不能接受。有小學校長表明,回饋的數據有助升學生習,教育局的支援有助老師教學。何美儀亦表示:「無話唔做,只係咩模式、唔影響教學質素、學習空間。」她指現時若可暫時擱置,由局方全面深入研究,並且在探訪學校後作大改動,以及重新評估學生如今的基本能力和貼近學生學習,家長們或會接受。

據了解,委員會亦曾討論以及同方法進行評論,包括不記學生名、不記校名、並非每年考等,都可參考。然而,最終決定權,仍在「教育局專業人士」手上,而決定卻可能為林鄭班子埋下一枚影響管治的政治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