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影評】反思文革的大片 誰說中國電影又紅又土?
【睇完影評,有嘢想講?用香港01 app 入嚟撐場beta,有記者、博客同你一齊玩金像獎2018大討論。】
中國電影往往不合港人口味,理由離不開太過唱好黨國、又或手法太過老土落伍;《芳華》絕對是例外之作,不單高調反思了文革種種,而以青春入題也很好擺脫不合時宜感覺。本片在內地叫座又叫好,更獲提名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海內外的高度評價,正好肯定了大家不能等閒視之。
文革題材無疑敏感,《芳華》未能如期在去年國慶期間上映,而不得不押後兩三個月才登上大銀幕,有傳聞便指這是國家審查所致。不過,綜觀《芳華》全片,雖不知有否地方遭人刪除,又或多少地方遭人改動,惟可肯定,這絕非一齣歌功頌德的propaganda(政治宣傳)電影,觀眾入場前大可一萬個放心。
事實上,隨著《芳華》劇情展開,筆者愈來愈聯想到另一經典《活著》。比較而言,《活著》固然是齣不能錯過的傑作,但其時間線拉得太長、人物年齡也訂得太高,以致今日回望多少欠缺時代氣息(饒是如此,筆者還是高度推薦大家觀看此片)。《芳華》定位則相對貼地,集中講述文革對年輕男女的影響,無疑就更適合時下觀眾收看,其英文命名為「Youth」,亦較前者的「To Live」有活力得多;而戲裡觸及老兵議題,尤其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均曾從軍,故本片也深得內地老兵共鳴,在港有過同樣經歷的一輩相信亦深有感受。
於此「不含劇透」部分,筆者就不再多談劇情了,因為本片的拍攝技巧也深值一寫。可以先作預告的是,《芳華》既然牽涉從軍生活,順理成章亦會出現戰爭畫面;初看之下,相關部分好像無甚特別,惟愈看得久,則愈會發現其手法殊不簡單──到底怎樣不簡單了?且讓筆者賣個關子,留待下面「完全劇透」部分才再說明。除此以外,全片拍來亦很有美感,用色、佈置、編排等等都別具心思;於此可以再作預告的是,到劇終出字幕時,導演便將大量充滿美感的畫面片段剪輯一起,好讓觀眾「連汁都吃光」重溫細味。
說到底,如果以為中國電影不值一看而錯過《芳華》,這不單是錯過了一齣藝術佳作的重大損失,更是錯過了認識歷史、認識人性、以至重新認識中國電影的重大損失。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在具體討論電影之前,先來補充一些有趣資料。據說,同樣在文工團待過的大導馮小剛,早於2002年已想拍部文工團電影;直至與編劇嚴歌苓在2013年約定合作,後者到2016年寫成小說,電影才卒之得以面世。而作為編劇的嚴歌苓,戲中蕭穗子(鍾楚曦 飾)很可能就是她的化身;因為,嚴歌苓不但同樣出身文工團,也曾以戰地記者身份在前線採訪越戰,而且她亦為一名作家。嚴歌苓筆下作品如《金陵十三釵》、《梅蘭芳》、《歸來》等都被搬上銀幕──當然了,她亦擔任相關電影的編劇。
好了,回正題。
上文提到,《芳華》跟《活著》相似,除了兩者同樣觸及文革,其實也在於兩戲主角都是藝術工作者。試問,為何幾乎非政治化的藝術工作者,也要淪為文革的受害者呢?為何不能「讓凱撒的歸凱撒」,「讓藝術的歸藝術」?令無辜者受罪的安排,固然更易觸動人心。另一文革經典《霸王別姬》,主角同樣是藝術工作者。
《芳華》還更進一步,女主角何小萍(苗苗 飾)亦為醫護,男主角劉峰(黃軒 飾)則為受傷軍人,兩人均以此身份可憐可憫地為國家奉獻一切。當中,本片筆下軍人絕不驍勇善戰,反而個個都是容易受傷的男人,多數都為國捐軀了,劉峰則為國「臂」殘,另外何小萍也工傷「腦」殘;凡此種種,都加重了悲劇效果和諷刺效果,尤其是跟文工團所扮演的威武軍人形成反襯,亦與何小萍被封所謂的「英雄典範」大相徑庭。兩人最終雖「有情人終成眷屬」,惟無論如何都是「慘勝」,國家的冷待態度便無異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反而,留有有用之軀的其他團員,則可迎接改革開放後的美好「錢」途。
本片名為「芳華」,正好凸顯出文革及國家如何虛耗人民青春。如果大家沒有被徵召服務黨國,甚至如劉峰、何小萍般傷殘而歸,而是好好善用「芳華」去唸書、上大學,各人往後際遇會否完全不一樣了?有謂「多難興邦」,今日中國成功擠身大國之列;只不過,過程中難免會有人民犧牲慘重罷。要說文革毀了好幾代人,實不為過,禍害至今仍無法完全撫平。
何小萍為何一生淒慘?追本溯源,一切問題無疑始自文革。首先,沒有文革的話,她的父親就不會離她而去,她的母親亦未必會改嫁,她也不致如斯不懂與人相處。畢竟,何小萍之所以備受文工團的欺凌,起因既與被判勞改的父親有關,也在於她的家庭背景令她不擅交際,故此竟然不問自取偷下別人軍服──有此「原罪」及「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她在文工團的生活難免不好過了。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缺乏選擇崗位以及職業的自由,何小萍亦無法改變環境。所以,一切都是文革及黨國之過:早在文革開始一刻,何小萍的人生就被注定,根本沒有自主自決的餘地。
劉峰被稱為「活雷鋒」,諷刺味道也相當濃烈。如前所述,所謂「英雄」既是用完即棄;此外,真雷鋒的的確確為國捐軀,但劉峰到底又是否一心為國?抑或是真真正正地「為人民服務」?顯然,真雷鋒與活雷鋒的「效忠」對象不盡相同,後者的好心腸是以人際為主。劉峰的角色設定雖嫌過份道德完美,但正正因為這種人設,才能夠強化後來發展的不堪入目──單單道德完美,在現實裡是沒大用的,甚至還會招人討厭。無私的他,與只顧自己及唯利是圖的林丁丁(楊采鈺 飾),則為另一個對比;不論活於社會主義下,劉峰沒法就其「非禮」林丁丁一事得到公平公正的審訊,抑或活於市場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私功利的林丁丁才能夠享盡財富好處──電影除了批判昔日中國,其實還批判了今日中國,兩者皆非「活雷鋒」的理想國,君子善人恐怕要落得既貧且賤的下場......
本片的劇情和角色都非常有力,許多細節都緊緊扣著文革及黨國這個主題。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副線人物和情節太多吧,以致看起來多少有點混亂,特別是電影大量起用新人和知名度不高的演員,再加上黨內清一色、沒個性的衣著與軍服,筆者初看時便搞不清哪位是哪位......
不過,本片美感仍然值得一讚。前文所述的片尾重溫,無疑是個很好精華集合,其中何小萍的月下獨舞就驚人美艷,病人般的衣著仍無掩她的美態,較諸舞台上的濃妝群舞不遑多讓。另外,劉峰護送軍備的戰爭一幕,觀眾可能留意到這是一個特長的「長鏡頭」,由遇襲開始到劉峰中槍均一氣呵成、一鏡完成(技術上當然有剪接了);將「長鏡頭」用於戰爭畫面,槍林彈雨之餘且在草叢間不斷走動,所牽涉的技術要求肯定不低。這幕拍來沒大違和感,未見甚麼失實感覺,可見中國電影的進步程度。
最後,有人或批評:《芳華》到底不夠到肉,包括沒有描述文革最黑暗一面,而編導二人最後亦有緬懷文工團的足跡。筆者看來,在今日中國能夠有此水準佳作,大概已非常難得,純粹以戲論戲的話,本片實在難以言差。只能夠說,要打破世人對中國電影的負面成見,一齣《芳華》尚不足夠;相信大家絕對樂見,未來還有千千萬萬類似作品,唯有如此,中國藝術才肯定能夠「偉大復興」起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