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醫院重建計劃遭反對 管浩鳴:會為醫療需要據理力爭
保育與發展常被放在對立面。位於中環的港中醫院自2012年結業,聖公會一直希望重建一座樓高25層的新醫院;另一邊廂,中西區關注組就擔憂計劃會為附近古蹟群帶來負面影響,日前更向城規會申請改劃土地用途,冀限制發展。
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首度開腔回應事件,指考慮「主教山」保育與景觀後,早已在樓宇高度上妥協,重建後高度仍較附近蘭桂坊和中環建築物低,更強調「為日後香港的醫療需要、人口老化的需要,聖公會會據理力爭。」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反駁,即使有醫療需要,政府可另覓地皮建醫院,「但香港只得一個主教山。」
中西區關注組早前向城規會提交改劃港中醫院一帶用途申請,或影響醫院重建計劃。聖公會教省秘書長管浩鳴首度開腔回應事件,他向《香港01》表示,聖公會在決定重建時已經考慮保育因素,包括會保留同一地段其他4幢歷史建築,包括會督府、聖保羅堂、馬丁樓和基恩小學。
管:重建計劃已考慮保育
管浩鳴續指,在原址重建一幢400張病床以上的醫院,才能達至成本效益,但考慮「主教山」一帶景觀後,聖公會決定在樓宇高度上作妥協,減少100張床至293張,料重建後高度為主水平基準上134.8米,較附近蘭桂坊和中環的建築物為低,認為已在醫療發展和保育上達到平衡,又指關注組擔心影響古蹟景觀的說法「冇特別理據」,強調若進一步減少醫院的病床數目,將推高每張病床平均建築成本,日後轉嫁在病人身上,市民未必樂見。
目標2022/23年落成新醫院
「近日冬季流感肆虐,無論公立醫院還是私家醫院都出現病床爆滿情況」,管浩鳴認為反映本港需要有更多醫療設施,重建港中醫院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為日後香港的醫療需要、人口老化的需要,聖公會會據理力爭。」管浩鳴擔憂事件可能拖慢重建進度,希望可盡快落實重建,冀新醫院能於2022/23年落成和投入服務。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則反駁,「政府山」及「主教山」是連成一氣的古蹟群,全數都是矮樓,認為聖公會將醫院重建後的主水平基準,與中環金融中心地帶比較不合理,指「政府山」和「主教山」出現逾20層高的「龐然巨物」會破壞其過百年歷史風貌。
她續指,這地帶是「舊城中環」的龍頭,象徵殖民地早期政治宗教發展,具非常珍貴的文物、歷史、建築和社會價值,說「政府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地皮起醫院,但香港只得一個『主教山』。」她強調即使有醫療需求也不應在古蹟帶內建醫院;又強調即使港中醫院原址重建,也不應該高於現有高度,保留原貌。
食衞局:根據既定程序處理
負責監管私家醫院的食物及衞生局回覆查詢指,樂見不同團體發展私家醫院,為巿民提供更多醫療服務的選擇;至於有關發展私家醫院的選址、規模以及相關細節,政府會考慮個別團體的發展建議,根據既定程序處理。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講師張家榮指,「政府山」及「主教山」上前總督府(禮賓府)和會督府等宗教建築相近並且高度接近平排,反映當時英國政府與國教聖公宗之間的關係,顯示殖民時期的權力核心,為英殖香港的遺產,因此主教山建築群很值得保留,如果重建25層高的醫院會對景觀帶來巨大影響。
但張家榮認為,難以一刀切反對所有重建,指保育同時需顧及可持續性,如果重建醫院能為聖公會帶來收入助保育其餘的古蹟,加上社會認為需要有更多醫院,重建醫院也是選擇之一。
聖公會料新醫院高度為主水平基準上134.8米
港中醫院自2012年結業丟空,擁有該地段的香港聖公會擬在原址重建25層、包括3層地底層數的非牟利新醫院,高度為香港主水平基準上134.8米,整個發展面積為46,659平方米,料可以提供293張病床和12間手術室。中西區關注組擔憂會為附近古蹟群帶來負面影響,本月初向城規會申請將一帶的「政府山」及「主教山」,由「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註明的「文物專區」地帶或「政府、 機構或社區 (1)」地帶。
申請現正接受公眾提交意見,城規會將於3月16日討論申請。如申請獲得通過,日後聖公會在地帶內的發展計劃,包括增加建築高度或拆卸歷史建築,或受影響,港中醫院樓高25層的重建方案或需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