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廣場重開】由示威常地變圍城 一切由反國教說起……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宣布重開俗稱「公民廣場」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已關閉逾三年的公民廣場剛剛正式重新開放,並恢復2014年前的安排,即周日及公眾假期可舉行集會或遊行。
這個佔地約1.5萬平方呎的空地,由2012年反國教事件開始,成為公民運動的地標,及至2014年更成為雨傘運動的導火線,一道又一道高聳的鐵閘,更令政府總部由「門常開」的設計概念,變成飽受批評的「門常關」。這個多番掀起爭議的「公民廣場」,故事的原點要由反國教的留守集會說起。

公民廣場封閉已逾3年,政府決定重新開放。(資料圖片)

金鐘政府總部於2011年啟用,當時政府承諾,只要情況許可,會於周日及公眾假期開放東翼前地,讓公眾人士在事先取得行政署署長許可情況下,在指定時間內舉行公眾集會或遊行活動。

而「公民廣場」這個名字,其實源自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當年學民思潮發起佔領政總行動,並於政總東翼前地紮營絕食抗議,旗杆掛起黑色橫額,寫上「公民廣場」四字,而持續近一星期的反國教集會,高峰期曾稱有逾12萬人集會,最終以政府撤回國教科指引作結,「公民廣場」一詞亦取代東翼前地成為民間的統稱。

2014年9月26日,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重奪公民廣場行動,呼籲民眾衝入被圍欄圍封的公民廣場。(資料圖片)

多次爆發抗議及衝擊事件 政府關閉公民廣場

2014年6月,毗鄰公民廣場的立法會大樓外發生反新界東北撥款示威者衝擊事件;同年7月,政府認為有需要加強政府總部的保安,關閉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廣場,並加設兩米高圍欄。對於公民運動參與者,一道又一道高聳的欄,意味政府與人民隔絕。

同年9月底,學聯及學民思潮成員發起「重奪公民廣場」,強行闖入東翼前地,隨即拉開長達79日的雨傘運動的序幕。 公民廣場本是讓市民在政府總部內表達政治意見及遊行請願的地方,政府基於保安理由而關閉公民廣場,一度引起爭議,認爲違反政府總部「門常開」的設計概念。

林鄭月娥承諾,本年底重開政府總部東翼前地。(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政府為處理公民廣場遊行集會做好準備

過去3年公民廣場「門常關」,警方亦在中區及灣仔區部署相應警力及裝備,如政總及立法會外,長期擺放過百鐵馬及數個流動指揮台,傘運後成立的應變部隊,警方今年於灣仔警總旁的堅偉樓成立基地,以便動員出勤,堅偉樓與政總相距不足1公里。警方近年亦已在港島總區及中區警區,分別就遊行集會「度身訂造」公眾活動調查組及公眾活動小隊,處理遊行示威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