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山徑垃圾桶!漁護署「鐵人」竹竿搬垃圾 難忘檢斷踭高跟鞋
周五(15日)起最後一批郊野公園行山徑垃圾箱及回收箱正式絕跡!漁農自然護理署自2015年起分階段推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分階段移除垃圾箱,希望保持郊野公園的自然原貌。
有漁護署職員憶述,試過每轉運走至少四十多公斤垃圾,遇上下雨天更是百上加斤,走在濕滑小路上也險象橫生,山上的垃圾「應有盡有」,最離譜是曾在垃圾桶發現斷踭的兩吋高跟鞋。隨著垃圾箱及回收箱全面移除,清理工作量大大緩和,漁護署職員指更能專注在郊野公園維修工作上。
清理行山徑上垃圾箱及回收箱的幕後功臣,是一班漁護署職員。入職26年的漁護署農林助理員陳達仁說,每一轉靠人手、用竹竿挑走至少6大包垃圾,每包約重7公斤,走的是崎嶇山路,且滿布沙石:「經常風吹日曬,沒有車到,擔啊抬啊,全部都靠對腳」。陳達仁說,曾在鳳凰山一次清走12包垃圾。平日一來一回花上3小時,一天也至少走上兩回。
他憶述,剛入行時郊野公園的垃圾量較多,除了膠樽、報紙、紙巾等日常垃圾外,還有帳篷、行山杖等,有時候斜坡上也有垃圾,因清理困難,需要用長竹鉤上來。入職25年的漁護署技工黃偉倫補充說,行山人士會丟棄吃剩的食物,例如橙皮、殘渣等,也有飲剩半支、甚至整支未飲過的水樽,報紙及廁紙若遭雨水淋濕,也大大增加其重量,最難忘是在垃圾桶中發現斷踭的兩吋高跟鞋。
除了要背著沉甸甸的垃圾下山,遇上天雨路滑,更是險象橫生。陳達仁說,古道失修,路上有青苔、樹打橫生,途徑水渠及小橋,工人負著重擔,在下雨天好危險。黃偉倫也說,垃圾體積大,但路小,自己經常在路上跌倒。
市民減廢意識提高 垃圾量大減
自從漁護署推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逐步移除行山徑上的垃圾箱及回收箱,陳達仁坦言,清理垃圾的工作量大幅減少,更可專注在設施維修、建設涼亭等工作。他說,近年市民在行山時帶走自己的垃圾意識提高,移除垃圾桶後,每次清理僅餘下1至2包垃圾,有市民更形容他們為「鐵人」,感謝他們的辛勤付出。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特別項目)陳靜嫻表示,最後一批、合共257個行山徑垃圾箱已在今日前移除,但未有計劃大規模移除燒烤場及露營場地的垃圾箱及回收箱。她指,計劃推行後行山徑上的衞生情況理想,加上署方派出巡邏隊呼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並在途中提供減廢貼士,例如鼓勵使用可重用水樽、自備毛巾等,相信市民已慢慢適應。
行山人士望在休息處保留垃圾桶
行山徑上的垃圾箱及回收箱消失,行山人士如何評價?陳先生稱,部分香港人有機會不自律而隨手丟棄垃圾,認為應在一些熱點,例如休息地方及路口,保留部分垃圾箱;陳太也表示,平日行山多數帶少量乾糧及水,自己帶走垃圾沒有問題,但認為燒烤場不應撤走垃圾箱。
新加坡遊客李先生稱,發現行山徑上有少量垃圾,但整體上感覺「幾乾淨」,自言行山時會自攜小袋裝垃圾,並指新加坡行山徑上仍設有鮮色垃圾桶,且有告示叫市民不要亂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