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近百年發展演變 起錶價由4毫加至24元 84年的士騷亂最轟動

撰文:羅卓敏
出版:更新:

的士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現時每日平均載客量近100萬人次,的士在香港馬路行走近百年當中經歷不少轉變,由最初只行走於香港島,現擴展至全港,而最觸動市民神經線的的士起錶價,則由1923年的4毫子,增加至今的24元(市區的士);隨社會時代的變遷,曾出現有特大行李存放空間的旅行版的士,近年亦推出無障礙的士「鑽的」等。
而在1984年甚至因增加的士牌照費及首次登記稅項各17%,引發逾3000輛的士罷駛抗議,最後演變為騷亂,有人焚燒巴士和私家車等,是次騷亂造成32人受傷、逾170人被拘捕。

時光倒流逾90年,的士在1920至1930年間出現,最初行駛於香港島。(資料圖片)

時光倒流逾90年,的士在1920至1930年間出現,最初行駛於香港島,至1926年擴展服務至九龍半島,最初的的士只有3至4個座位,有別於現在的4至5個座位。

消委會本周二(28日)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循序漸進開放網約車市場,以1500個私家服務出租汽車許可證為起點,容許網約車加入服務。在香港截車或許變得愈來愈方便,甚至毋須手機App,伸手往馬路一伸便能截的士。然而,早於1941年日治時期,大部分的士只會於渡輪碼頭及各大酒店門口前等待客人,若要在其他地方搭的士,則只能電召的士公司。

1984年的士業罷駛引發騷亂,傳媒爭相報道。(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

加牌費引發大騷亂

然而談及的士,最觸動市民神經線的莫過於的士起錶價。市區與新界的士起錶價現時分別為24元及20.5元,原來早於1923年,的士起錶價為4毫子,1975年升至2元,約50年間增幅了5倍。

隨時間遷移,起錶價亦不斷提升,至1984年時任運輸司施恪,向香港立法局提出批准的士加價17%外,但同時增加其牌照費及首次登記稅項各17%,引起業界強烈不滿,逾3000部的士於當年1月12至14日罷駛抗議,但在13日晚間演變為騷亂,有人焚燒巴士和私家車等,最後出動防暴警察,甚至是16年來首次發射催淚彈平息事件,是次騷亂造成32人受傷、逾170人被拘捕。

1984年,的士業因不滿政府加的士牌照費及首次登記稅各17%,引起的士業界強烈不滿。(亞視新聞片段截圖)

至1984年的士起錶價提升至5元,1998年市區的士起錶價為15元,15年間升幅已達3倍。直至2008年,為抗衡「八折的」,立法會通過市區及大嶼山的士「短加長減」的新收費模式,市區的士落旗起錶由16元加至18元,之後每次跳錶,由1.4元加至1.5元,但9公里後則減至1元。

的士在香港馬路行走近百年,除起錶價大幅改變外,的士的車種亦由1940年的福特、平治等歐洲車及美國車,至1968年引入日本製造的士,令的士更平民化,至2001年為改善本港空氣污染,柴油的士被禁止進香港,由石油氣的士及超低硫柴油的士取替;期間亦曾出現有特大行李存放空間的旅行版的士、近年推出的無障礙的士「鑽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