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科技 的士傳統Call台服務漸式微 昔日「台姐」力撐富人情味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現時召的士,於手機程式按掣即可,日前消委會更建議政府容許網約車加入服務,令傳統「Call台」生存空間更加被扼殺。原來,此行業早於70至80年代曾光輝一時。友聯的士車主聯誼會行政秘書吳桂珍早於70年代入行做「台姐」,見證電召服務興衰,她形容:「以前車隊有近1,200架司機,8至9小時內可聽800個電話,一收線電話就會響!」
雖然「台姐」與客人素未謀面,但關係卻十分微妙。吳桂珍直言:「熟客會我會認得把聲,一聽就認得出!」此外,有時更可為客人送上「窩心」慰問,「例如落雨叫佢帶傘、天冷叫他添衣。」

的士傳統call台服務日漸式微。(林若勤攝)

電召服務70年代起流行 台姐「停唔到口」

電召服務在70至80年代曾「紅極一時」,吳桂珍指出,當時做到幾乎「停唔到口」,「我們三更制,通常一更有5個台姐,每位台姐要處理2個電話。當時一收線,電話就會響,台姐之間都無時間傾計。」她又指,若撞正交更時間,的士更供不應求,甚至「電話多過車」。

自香港經歷2003年沙士後,市民便開始減少使用電召服務。(資料圖片)

不過,香港2003年經歷沙士,經濟一度轉差,連帶影響電召服務,「當時經濟麻麻,少咗人叫車,以前好多外籍人士叫車,但都已回國。」她指出,以前高峰時段內,一日可聽超過800個電話,但當時卻大跌一半,「好慘,嗰陣靜咗好多,台姐之前都有時間傾計。」

隨年月過去,香港經濟已回復,但電召服務卻敵不過科技發展,「現時流行手機App叫車,雖然都有部分年輕人電召叫車,但多數都係上咗年紀的老人。」她又指,車隊數目已由1,200架減至現時700架,「的士每月要付240元會費,好多都已退出,轉用免費的電話App。」

的士使用電召服務招客需付會費。(資料圖片)

提醒客人帶傘添衣 為客人尋失物

雖然「台姐」只透過電話筒與客人對話,但吳桂珍卻稱人情味重。她指出,自己可認出部分客人聲音,「如果無聽到佢哋把聲一段時間,都會認到,收到佢哋電話閒聊一下。」她又指,若下雨或天氣轉涼,會提醒他們帶傘添衣,「試過有個客移了民幾年,返到香港都打黎Call的士。」

她又指,由於有車牌記錄,故可輕易為客人尋找失物,「最深刻是30年前,有一位明星在的士漏了一批相片,我都可以為他找到。」

反對網約車 堅持電召服務

早前消委會建議政府容許網約車加入服務,她直言「不公平」,擔心整個電召行業會消失,「屆時的士牌價一定冧,車行倒閉,無人會開的士,連鎖效應下,成個電召行業都會消失。」對於電召行業逐漸式微,她稱不少公司已新增手機程式服務,惟她卻堅持電召,「不如自己做好啲,挽救這行業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