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鄉郊增加土地供應?中大副教授:土地不足是偽命題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臨時缺席「躍動菁專」舉辦的「2016土地供應、房屋政策與樓市論壇」,而出席論壇的規劃署署長凌嘉勤談及當局應該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時,表示若發展1%的「綠化地帶(green belt)」,可能提供7至8萬個單位。他又認為,當局應該要發展新市鎮中的「棕地」,如洪水橋有200多公頃,元朗南有約100公頃,古洞北亦有50公頃。
規劃署:政府沒有盲搶地
凌嘉勤強調,當局從來都沒有「盲搶地」,因為本港資訊公開,而開發土地亦需經大量技術研究,根本「無可能盲、亦無得盲」。本身是規劃師的他,表示自己不習慣「為起樓要去到好盡」的思維,因為「規劃」必須在多種限制下取得平衡,要考慮客觀技術、市民意見、制度程序和公共資源等,而現時當局已規劃了的可發展土地,預計可滿足至2030年的需求。
開發鄉郊增加土地供應
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劉炳章亦指,若要增加可供發展的土地面積,當局必然不能固步自封,他以錦田南150公頃的土地擬發展3.4萬個單位推算,用0.3%可發展的鄉郊地皮,就可以提供住宅單位予10萬人居住,指當局只要找到10個這樣的地皮,就可以解決很多土地和住屋的問題。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築系主任鄒廣榮亦表示,香港可供發展的土地資源有限,若想增加居住面積,就要減少其他土地用途,即涉及公共資源及利益再分配的問題,但在「取捨」的決策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會令發展阻力和發展成本增加,港人和當局都應該要用創新的思維去思考社會需要的什麼。
中大副教授:土地不足是偽命題
不過,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認為,「本港土地供應不足」是假想的偽命題,他又引述多份研究表示,有關命題早已被推翻。姚松炎強調,本港樓價高企,甚至達到港人不能負擔的程度,與土地供應沒有關係,反而是由實質利率造成。
對於政府應該如何增加土地供應,城規會委員劉文君提出,當局可考慮回收富戶的公屋,甚至研究收窄物流業未來所需要的用地。她表示,有不少政府部門的辦公大樓設於九龍塘住宅區,佔用了不少土地,建議當局研究釋出有關土地以發展住宅單位。凌嘉勤回應有關說法時稱,將一座物業搬去另一個地方,仍需要找土地去容納有關物業,並不代表不需要增加可供應土地。
即場投票過半數支持發持棕地
論壇設有即場投票的環節,讓參加者就「政府應該從哪方向增加可供發展的土地」投票,結果顯示,有54%投票者支持「發展棕地」,另有22%投票者支持「發展新市鎮」。凌嘉勤強調,棕地是本港處理土地的重點,但過程相當不簡單,需要投放大量公共資源,並作出全面的可持續規劃。
至於「為了增加居住面積,你最願意實施甚麼措施」的問題,有兩成投票者同意「加稅」,亦有23%的投票者願意「增加居住密度」,另外有3成投票者表示「甚麼都不願意」。凌嘉勤回應時稱,當局會積極考慮增加部份地區的居住密度,而現時亦正研究增加啟德新發展區的居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