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7個小學生有1個出現抑鬱徵狀 逾兩成因學業感壓力創3年新高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樂天Buddies」兒童情緒健康計劃,本年初以抑鬱為主題進行「香港小學生抑鬱狀況調查」,結果發現,13.2%受訪學生受抑鬱情緒困擾,即每7個小學生就有1個出現抑鬱徵狀,當中更有9.7%呈嚴重抑鬱徵狀;若以本學年小學生總人數34.9萬作推算,即全港有逾3.3萬名小學生的抑鬱傾向已達臨床水平。
調查又顯示,逾兩成(21.7%)受訪學生經常感壓力,較去年升5.5%,創3年新高。他們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學業。機構建議,家長應多陪伴子女,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自由玩,有助消化情緒和建立安全和親子關係。
是次調查於今年1月至3月期進行,由全港共14間小學、年齡介乎9至13歲的小三至小六學生完成自填式問卷,收回共1301份有效問卷。
結果發現,逾兩成(21.7%)受訪學生經常感壓力,較去年升5.5%,創3年新高,而首三位使同學感到壓力來源均與學業相關,分別為「功課太多」(24.8%)、「升中選擇及適應」(20.5%)及「學業成績未如理想」(20.2%),反映學童的壓力往往與自身能力有關。
調查分析發現,心理彈性不足對兒童抑鬱影響最大,風險高達43.1%,即小朋友面對壓力及接納情緒的能力越弱,影響其抑鬱程度越嚴重,心理彈性不足的學童普遍情緒自卑低落、難以承受挫折、迴避及抑壓個人情緒等。
中一生曾因老師責罵留陰影拒絕上學 出現焦慮徵狀
吳太的女兒於就讀小六期間,擔任校內舞蹈興趣班的「小老師」,因教低年級學妹跳舞時出現溝通問題,遭家長投訴而受老師責備,自此失去信心,情緒低落及對上學產生恐懼,「佢有次喺學校除校服,除淨短褲同背心,佢覺得除咗校服唔喺學生就唔洗返學」。
她續指,女兒於暑假升中期間情緒較穩定,但升讀中一時,有次因交功課與老師出現誤會,勾起過往遭老師責罵的經歷,又開始拒絕上學。吳太坦言,當時雙方情緒都受壓,甚至因此出手打女兒,頓時察覺事態嚴重,決定向機構求助。
吳先生指,當時心理學家評定女兒有高度焦慮及輕度抑鬱徵狀,故決定辭去兼職工作,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讓她重建自信及修補親子關係,「當時我咩都唔做,只要佢鍾意我都會陪佢去做」。他續稱,目前女兒經過輔導後情況穩定,翌年重讀中一並成功升班。
臨床心理學家:家長不應要求子女抑制情緒
浸信會愛群社服務處臨床心理學家李明琳表示,許多家長在小朋友鬧情緒時,都傾向叫子女控制個人情緒,如要求孩子馬上停止哭泣等,使子女習慣壓抑個人情緒,不會主動向外界傾訴,長遠而言只會令小朋友的心理彈性變弱。
她建議,家長應多陪伴子女,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自由玩,多聆聽小朋友說話和關注孩子本身。李亦建議,父母可鼓勵孩子發現生活中對自己重要的意義、建立及實行目標等,有助小朋友消化情緒和建立安全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