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多圖】荔枝窩時空凝結在上世紀 學者:可仿傚日本白川鄉
青蔥山下,一間間村屋井然有序排列。「外表風光」是荔枝窩村民對該村的形容,但走進村內,細看會赫然發現有村屋可以抬頭望見天空,屋頂消失了;昔日的起居所現已雜草叢生,遺下的家品仍停留於6、70年代,時間定格在某年某月。
若果用「荒島」來形容荔枝窩村,相信不少都市人都會覺得不為過,因為要入村先要坐船1.5小時,手機也接收不到香港網絡,村內僅有一所公廁,「總有一間在左近」的便利店也欠奉。
由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牽頭成立的香港鄉郊基金青睞,有意透過復耕和改建少部分民宿等措施將將該處打造成一條「客家生活體驗村」。有學者認為,荔枝窩最理想應是仿傚日本白川鄉,保留村屋外貌之餘,村民亦在內耕作和居住,鄉村風味才得以完整保存。
與沙頭角一海之隔的荔枝窩村,有逾200間村屋,香港鄉郊基金有意將荔枝窩打造成「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早前已獲城規會批准修復村內12間村屋發展為民宿度假屋,並提供客家文化體驗課程;日後會再邀請多13間村屋參加計劃。
平日無船隻出入 大部份村屋已失修
《香港01》記者周日(11日)到荔枝窩視察,由馬料水碼頭坐船入內,船程需約1.5小時。街渡班次疏落,只限周日及公眾假期提供一班船隻往來兩地。坐船途中,手機漸漸開始接收不到香港電訊商網絡。踏入村內,都市人日常接觸的電視機,在這裡一部也沒有,更遑論便利店、醫院、學校及其他社區設施。
由於大部份村民早已移民,不少村屋已丟空,日久失修之下,大部份都可以用「頹垣敗瓦」形容。走在沒有屋頂、沒有牆身的村屋旁,更覺荒涼。當記者步入部份村屋之內,殘存的橫樑瓦頂,依稀可尋到傳統建築的痕跡。部份家具擺設多年來沒有變動,時間定格在村民離鄉別井的一刻。
保留傳統客家風味 只改建少數村屋
村長曾亞七介紹,12間有意參與民宿的村屋分散零碎,非並排相連。若日後民宿落成,一屋之隔隨時有機會是殘破不堪的村屋。林超英稱這是「最好的方案」。他解釋為了保留傳統的客家風味,一定是只有少數的村屋改建成民宿。
從比利時回港的村民曾金陵計劃借出他和親戚的兩間村屋,一樓面積分別為300呎及400呎。曾金陵曾粗略估計,若要將村屋重新裝潢,最少花150萬,足以讓他在大亞灣購買一間1,200尺的樓宇,「點都好過呢度乜都無!」他直指荔枝窩太隔涉,若將村屋出售也只值30萬元。加上村屋逾300年歷史,他期望鄉郊基金能幫他重新將房子改頭換面,20年後再留給下一代。
學者:鄉村保育需有人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認為,先將部分村屋改建的民宿的方法可取。「如果要等到全部業主同意,不知要做到何時。現在部分村屋先行,具示範性。日後其他業主看見政策有效,就會參與。」李浩然指,最理想的鄉村保育應仿傚日本白川鄉,除了保留村屋外貌,更需要有村民在內居住和耕作,才能真正保存鄉村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