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患攜氧氣樽被巴士拒載 受市民歧視 患者稱壓力倍增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現時本港有14萬名嚴重至中度的慢阻肺病患者,其中有6,000名患者需長期接受氧氣治療,惟由於法例所限,攜帶手提氧氣裝置是不可乘坐巴士等交通工具,令他們難以出門;有病人組織的調查發現,逾三分之一患者每周外出少於兩日,更有6成患者坦言未能外出影響其身心健康。
患者周先生指,自己曾因外出時要戴上俗稱「貓鬚」的氧氣喉而飽遭歧視,被不了解實情的市民喝令「行開」,亦因此被巴士拒載,令其心理壓力大增。

團體帶領慢阻肺病患者表演耍太極。(吳鍾坤攝)

慢阻肺病是本港第8號殺手,當中有6000名患者要接受長期氧氣治療,不過這些患者外出時普遍需戴上俗稱「貓鬚」的氧氣喉,令生活添加諸多不便。

而根據現行的《公共巴士服務規則》(第230A章)第14A條,任何人均不得將《危險品條例》(第295章)所適用的物品帶上巴士,而壓縮氧氣是受《危險品條例》管制的危險品,所以慢阻肺病患者是不可以帶氧氣瓶乘搭巴士等交通工具。

慢阻肺病患者周先生表示,因帶着氧氣樽搭車而曾被巴士拒載。(吳鍾坤攝)

患者曾遭市民歧視

現年63歲的周先生在退休前是地盤工人,經常吸入廢氣,加上有吸煙習慣,目前肺功能只餘不足兩成;他在兩年前開始接受氧氣治療,坦言如外出不帶氧氣瓶根本無法生存。

現時他每周只會外出一至兩次,主要是到醫院覆診,惟攜帶氧氣瓶上車是違反法例,所以他遭到巴士司機拒載;亦試過被不了解情況的市民歧視,例如怕會受傳染而叫他「走開」,而使他倍感壓力。他希望政府可早日放寬條例,及做好教育市民工作。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易志明嘗試拿起攜帶式氧氣瓶。(吳鍾坤攝)
66歲林先生在4年前因病情惡化而需帶氧氣瓶外出,之後花費多3萬元轉用手提製氧機。(吳鍾坤攝)

另一名66歲的林先生,在4年前因病情惡化而需帶氧氣瓶外出,之後花費多3萬元轉用手提製氧機;他認為氧氣瓶只可應付約一小時的活動,大大限制了外出時間,故他轉用製氧機;他希望政府能為病人提供補貼,以令他們可維持正常社交生活。

香港胸肺學會、美國胸肺學會(港澳分會),聯同香港胸肺基金會,在今年8至9月訪問188名「長期氧氣治療使用者」。調查發現,有46%患者每天平均外出時數在3小時以下,當中6成未能外出者自言因此影響身心健康;調查亦反映了患者日常活動量偏低,估計原因包括氧氣裝置因素,和欠缺交通配套協助出入等。

吳振江(左二)指法例未准氧氣瓶上巴士阻礙不少患者外出。(吳鍾坤攝)

美國胸肺學會(港澳分會)會長吳振江表示,政府的法例令患者有寸步難行的感覺,繼而打擊和減低他們外出的信心和動力,故希望政府可加強配套,以協助鼓勵患者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