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年輕猝死者與突發心律失常症有關  突然暈倒為常見警號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SADS)是一個無聲殺手,患者在沒有明顯病徵下,表面上一直身體健康的兒童和年輕人會心臟猝死。有研究發現,約三成年輕猝死者及其超過一半直系親屬帶SADS基因變異,突然暈倒為常見警號。

SADS能在沒有明顯的病徵下,令身體健康的兒童和年輕人出現心臟性猝死,突然暈倒為常見警號。(李澤彤攝)

近半直系親屬同帶SADS基因變異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聯同瑪嘉烈醫院及衞生署法醫科,在2014年進行為期兩年的本港首個針對年輕心臟猝死者(年齡介乎15至40歲)及其直系親屬的醫學研究。在21位心臟猝死者中,約八成為男性,透過血液分析基因,發現接近三成帶有SADS基因變異,約四分一的心臟猝死個案在睡眠中猝死,其中三位猝死者家庭成員更早有猝死病史,約三成帶SADS基因的猝死者生前曾不明原因地暈倒,但卻沒有求醫或積極跟進。

研究又發現,11位有接受基因測試的直系親屬中,逾五成發現帶SADS基因變異,需要跟進及視乎個別情況接受預防性治療。

孫先生家族有猝死病史,他自己戴上檢測儀器後,發現心率偶然會跳至每分鐘140多下。(勞敏儀攝)

弟弟猝死響健康警號 戴ICD全天候監察心率

孫先生的弟弟在2014年在毫無先兆下猝死,離世前不煙不酒,也不熱愛劇烈運動,初期經屍體解剖後仍然死因未明。孫先生的家族早有猝死史,他參與SADS醫學研究後發現,帶有可能與SADS相關的基因變異,但心臟檢查未發現明顯病徵。他其後習慣戴儀器檢測心率,發現心率在平靜時偶然每分鐘跳140多下(正常靜止狀態每分鐘跳60至100下),又指其妻子「去廁所耐啲都驚我暈倒」。

為了預防突然猝死,孫先生今年7月自費二十多萬元在體內安裝ICD(植入式心臟去顫器)作預防性治療,進行24小時檢察,有效期為7年,若出現心跳異常,會即時有電擊使其回復正常心跳。

父母患SADS 子女遺傳機率達5成

SADS是遺傳性心律異常情況,由基因突變引起,如父母其中一人是受患者,子女得到SADS的遺傳機率為50%。瑪嘉烈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莫毅成解釋,引致年輕人(40歲或以下)心臟性猝死的原因一般包括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心臟離子通道疾病(包括布嘉達綜合症及長QT綜合症),當中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見,每500個人中有一個患有,多在劇烈運動時病發。有關疾病病發時會引發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微顫,令心臟停頓而致腦部缺氧,引起猝死風險。

莫毅成提醒,若家庭有猝死病史及出現不明原因暈倒,應盡早求醫,以免錯過確診及治療黃金機會。

至於如何測試潛在且可導致心臟病基因,瑪嘉烈醫院病理學部顧問醫生麥苗解釋,研究採用次世代基因測序進行SADS基因解剖,透過抽血檢驗方式可得知有否基因變異,讓SADS患者家屬盡早知悉有否潛在患病風險及接受預防性治療,但強調即使具有基因變異,家人也未必患病,故基因解剖只能配合醫學評估,不能取代臨床評估。

資助SADS患者家屬首次檢測費用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即日起推出「SADS心臟專科門診」資助先導計劃,首階段由即日起至明年12月31日,將資助因SADS有關或不明原因心臟猝死者(5至40歲)的直系家庭成員,進行單次心臟科專科門診費用,資助金額上限為2千港元或該次總門診費用的50%,以鼓勵家屬盡早進行檢測,減少因SADS而不幸猝死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