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墮斃】親友現場悲痛路祭 專家:留意子女異樣宜解釋不逃避
今晨發生兩宗學童墮斃案!當中,大埔廣福邨廣祐樓一名11歲小六男童,疑祖母今年4月墮樓身亡影響,掛念逝世親人,加上父母感情問題,生前情緒受困擾。今午親友在平台位置進行路祭;有專家稱,家長一旦發現子女出異樣、作出傷害自己行為,應主動關心了解。另外,家長應向子女解釋親友離世狀況,「直表對話總比逃避好!」
臨床心理學家:自殺或會引起模仿效應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表示,有研究指出家人自殺或會引起「模仿效應」,其親友自殺機率相對高。但葉指,由於不清楚肇事家庭情況,或許有其他問題及因素致男童選擇墮樓。她續指,有兒童遇到危機或問題未能解決時,有機會選擇輕生。家長應該密切留意子女狀況,親子關係亦為重要。
家長有可能忽略子女異樣
另外小朋友遇不開心,有機會以直接及間接方式表達自己,甚至說出:「想死、唔想做人」但有時家長可能忽略;葉續稱,一旦發現子女出異樣、不開心及煩惱,例如:喊叫、發脾氣、未能入睡、拒上學、不想進食及玩、沒有動力及心機、不理會其他人、甚至作出傷害自己行為,家長應該幫忙開解及溝通。
校方生命教育重要 提高同學抗壓能力
葉更認為,校方可增加對老師的培訓,必要時向有危機的學生提供幫助及輔導,而校內的生命教育亦為重要,幫助提高幫學生的心理健康。當校內有良好的氣氛,增強應付壓力及抗壓能力,亦有助提高同學間互相照應的風氣。「提高同學之間嘅關注,(同學)有咩異就可以通知老師!」
家長不應該逃避現實 有必要向小朋友解釋
葉兆輝:與小朋友直表對話 總比逃避好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很多時候家人未必懂得處理,直繫親屬自殺後的情緒支援。有時候,家人或會對小朋友以「唔好提」的方式處理。但葉認為,有必要向小朋友解釋狀況,「直表對話總比逃避好!」
由於小學六年級已經懂事,需要透過溝通疏導小朋友情緒,不應該老是逃避。葉建議,家長應該意小朋友的情緒狀況,一旦發現對方有不妥,應該詢問及聆聽小朋友有何不開心、擔心及困難等,如果家長未能解決子女情況,應盡快向專家及社工求助。
網上小冊子:如何疏導子女情緒
另外,坊間及互聯網有介紹如何疏導小朋友情緒,以協助家長了解子女情況,例如小朋友不妥的徵兆、如何正面面對哀傷的態度、如何適應喪親後生活等,讓小朋友盡早得到協助。
而網上小冊子「孩子,走下去 - 陪伴孩子從哀傷中成長」中提及,孩子會思念過去許多與親人的片段,與他們共同懷念親人,例如翻看舊照片、分享回憶等;小冊子亦提及約6歲至11歲的兒童,已經意識到死亡是生命的總結、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等。文章更提及,家人及教師等成年人可為孩子提供支援,從他們從哀傷中成長。
求助網站和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 : 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 : 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學友社學生熱線:25033399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 : 238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