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三周年】思潮變?Google搜港獨升8倍 學者︰政府有份催生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3年前的雨傘運動,為本港回歸後最大規模的示威集會,歷時79日才告終,當時佔領者高呼「我要真普選」。惟3年過去,社會思潮卻見有變,當中Google的關鍵詞搜尋,也可見社會的關注變化,「雨傘運動」、「和平佔中」、「公民抗命」等的每月平均搜尋次數都下跌,反觀「港獨」,搜尋次數則上升,去年更比2014年時增逾8倍。
有學者分析指,「港獨」的討論無疑自傘運後有增無減,主要有兩個原因:對政改無望、政府及建制派有份「煲大」。

據Google統計,2014年與傘運相關的關鍵字,最熱搜之一是「佔中」,每月平均搜尋量達2.7萬次,累積至少32.5萬次搜尋。至今年首8個月,每月平均有2,400次,較「公民抗命」、「和平佔中」及「港獨」,搜尋量依然是最多。

相較之下,「公民抗命」及「和平佔中」的每月平均搜尋次數,在2014年至2016年分別由1,900次及2,400次,下降至480次及40次,跌約75%及98%。就雨傘運動,政府官員以至政府新聞均稱為「非法佔領」,惟透過Google系統查詢該字詞的搜尋量,結果顯示是「搜尋資料不足」。

去年2月發生「旺角騷亂」,是繼雨傘運動後,再有大型示威有警民衝突。(資料圖片)

「港獨」搜尋自2016年起 每月平均逾千

同時,去年由旺角騷亂起,接連發生立法會參選資格,及立法會議員宣誓風波等,「港獨」的搜尋次數由2014年的每月390次,增逾8倍至去年每月有3,600次。在今年首8個月,「港獨」的每月平均搜尋次數也逾千。

羅冠聰(左)、黃之鋒(中)及周永康(右)自傘運後,每月平均搜尋次數都逾千。(資料圖片)

黃之鋒、羅冠聰 香港外都有熱搜度

在傘運代表人物中,尤以仍活躍於政治舞台的前學民思潮召集人、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以及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仍保持較高搜尋量。其中,由2014年至今年8月,「黃之鋒」累計搜尋量至少31萬次,據Google Trend統計,其名字除了在香港的熱搜度達100分外,其次在澳門都有63分,台灣、中國廣東省及新加坡亦是熱搜地區。

「羅冠聰」同樣不止在香港是有熱搜度,其他地區依次為澳門、中國、台灣及新加坡,他去年參選立法會選舉期間,其名字的被搜尋次數亦達高峰。

學者:對政改無望、政府建制「煲大」 催生關注「港獨」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傘運後無疑多了討論「港獨」,認為癥結始終是政改,自傘運後有人認為推進無望,引伸至有人視「港獨」為出路,有人是當作「籌碼」,亦有人是展示「叛反」態度,「令(政府)面上無光。」他認為,政府及建制派是有份「煲大」港獨的話題,如近日的大專院校民主牆現「港獨」標語事件,若政府不摻和,相信亦不會引致大專學界聯合呼應,愈不讓討論就愈要講。

至於從搜尋次數,「公民抗命」熱度似乎有冷卻,鍾劍華認為,「無什麼過氣不過氣。」他指,「公民抗命」是一種策略,即使目前有時有退潮的跡象,但只要民間繼續對政府有不滿,政改死結仍有爭拗,「公民抗命是最好的起點。」既有道德高地,非暴力手段亦較易爭取更多人支持。

他又認為,自2012年反國民教育開始,已孕育了一代年青政治力量,自傘後更明顯見到有年輕人接棒,開始爭取更多發言權,如立法會選舉,大部分政黨已由年輕人頂上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