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運三周年.專訪】湯家驊:佔中是分水嶺 泛民從此只能跟車

撰文:莊恭南
出版:更新:

三年前,雨傘運動爆發,持續79天的的街頭運動,沒能爭取到學生領袖心目中的真普選,但這場運動,似乎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那年,幾乎整個民主派包括27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內,都主動或被動地捲入這79天的煎熬之中,只有一人反對這場運動,亦從未在任何「佔領區」現身,最後他甚至退出泛民。
三年過去,湯家驊告訴記者,促使他後來退出公民黨並離開泛民的眾多原因中,佔領運動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說,自己自2006年成立公民黨以來,初衷從未曾變,變得最多的,反倒是泛民,而雨傘運動則是泛民徹底蛻變的分水嶺。

湯家驊表示,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曾經不斷向他解釋,佔中只是迫使中央與泛民坐下來談的手段。(梁鵬威攝)

陳健民保證 佔中只為爭取溫和政改方案

談起雨傘運動,湯家驊不厭其煩地解釋,「雨傘運動與佔中,其實不是同一回事,是先有了佔中運動,觸發中央以人大8.31決定作回應,最後才有衝擊公民廣場以及佔領金鐘、旺角。」他強調,「佔中是要佔據中環,但最終,事情不是在中環發生」。
在湯家驊眼中,雨傘運動乃至政改最終被否決,只是後來的必然結果,前因還是在於泛民和「佔中三子」錯判形勢。「2014年從年初到4、5月,中央與泛民多次嘗試接觸都一一告吹,主要是泛民不想公開與中央任命的官員在公眾面前,坐下談政改問題。比如去上海,所有泛民主要領導都不願意去,公民黨黨魁不肯去,民主黨、工黨黨魁都不想去。」他笑言,「只有我這些『二打六』上去」。
另一邊廂,湯家驊指,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曾經不斷向他解釋,佔中只是迫使中央與泛民坐下來談的手段,「當時陳健民跟我保證,提出佔中,是要讓泛民和中央能夠坐下來,談出一個溫和方案。」
他回憶,策劃6.22電子公投,正是三子希望佔中能獲得民意授權,去推動一個溫和方案。「陳健民覺得,三個方案之中,一定有一個是溫和方案,一定有一個是沒有公民提名元素的」。事實是,當時三個入圍最後公投階段的方案,都包含公民提名。
 

「你想想,你提出佔中,是一個激進運動,是叫年輕人拋開一切去公民抗命,要冒著受法律制裁的危險去揪一個方案出來。他們怎麼可能願意不力求完美,而去支持一個溫和方案呢?公民抗命的本質,與推動一個溫和方案,根本風馬牛不相及,講白一點,就真是書生論政,與現實脫節。」
湯家驊
湯家驊認為,理論上泛民在議會仍是有主導,但是實質政治形勢上,並不是主導者。(梁鵬威攝)

因政改而生 卻打沉政改

「後來有人大8.31決定,就是因為中央不能接受公民提名。」湯家驊形容,佔中是一場弔詭的運動,它因想達成政改而起,卻最終「打沉」政改。

後佔領時代泛民不想跟車 卻只能跟車

湯家驊回憶,發展到後期,三子心目中的佔中,也只是「交差」,「他們以為佔領中環1、2日,大家就會走」。但事情後來發展成在金鐘爆發的、大型而曠日持久的佔領行動,「是因為雙學的骨幹人物,尤其是黃之鋒……我不想說是騎劫,但確實是被逼出來的。」

湯家驊認為,無論泛民或是佔中三子,都是在雨傘運動爆發的那一刻,喪失了話語權。「正式開始佔中,是香港政治分水嶺,民主派政治人物沒有話語權。那是民主運動權力交替的一刻。從此,任何學生發起的運動、提出的論述和政治取態,民主派都不敢有任何微言。他們變成跟車,民主運動火車頭變成了學生、本土派。但民主派不敢劃清界線,因火車頭是他們最大,最忠實支持者,他們怕議席不保,怕泛民就此瓦解。」
 

「泛民不想跟車,卻也只能跟車。」
湯家驊
湯家驊稱,後佔領時代泛民不想跟車,卻只能跟車。(梁鵬威攝)

他解釋,理論上泛民在議會仍是有主導,但是質政治形勢上,並不是主導者。「好簡單,例如林鄭新政府上場,希望修補裂痕,希望民主派可以走入新政府,但他們不肯接受,他們害怕他們最大、最堅實的支持批評他們進一步走入建制。」他補充,「現在年輕人的看法就是,在建制裡面發揮民主運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他們要在建制以外做。」
湯家驊形容,民主派與年輕人之間處於「膠著」的狀態。於是,民主派議員就只可以跟車,「車走去哪呢?沒人知道。」

泛民不與港獨切割 重啟政改不樂觀

雨傘運動三年後,政治氣候變化劇烈,湯家驊認為泛民越來越被動,「就算有人走去搞港獨,都沒人膽敢出來有不同看法」。湯家驊以民主黨為例,「他們已是最願意表明不支持港獨的,但當有人鼓吹港獨時,他們還是不敢出來講半句。他們只能拿言論自由來做解脫,而不去反對港獨的討論和推廣。甚至那些主張港獨的議員被DQ,都要盡力去保護他們。」
在民主派對「港獨」的「跟車形勢」下,湯家驊對重啟政改並不樂觀,「香港人可能會理解泛民,但北京,肯定是不會諒解的。北京的態度,就會覺得,民主派是默許港獨的,無論港獨多麼不成氣候。」

湯家驊指,無論泛民或是佔中三子,都是在雨傘運動爆發的那一刻,喪失了話語權。(梁鵬威攝)

倘胡志偉入閣 信形勢會改變

湯家驊指,雨傘運動後社會嚴重撕裂,北京和民主派,雙方有同等責任。他認為,要扭轉這種形勢,需有新的政治力量替代現存的民主派,「否則,民主派的支持者會覺得,既然我不會投給建制派,那我沒有選擇」。但他坦言,這樣的力量不存在,「例如中間路線的黨派要替代民主派,需要切切實實有成績給市民看到,但北京至今不願意顯示對中間路線的信任,讓第三勢力能夠創造成績。」他強調,創造成績不止是與北京「對話」,「坐低食個包,飲個茶,只是被統戰。」
最後他指出,修補撕裂並非完全沒有轉機,「其實還有機會,如果民主黨可以入閣,香港人會看到,原來阿爺願意!我湯家驊入行政會議不是什麼大件事,但如果胡志偉入,形勢會大大改變,成績表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