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廣建貨櫃組合屋助基層? 問題不在「屋」

撰文:溫偉俊
出版:更新:

《香港01》日前獨家報道,政府正研究興建「貨櫃組合屋」,作為基層市民編配公屋前的過渡性房屋安排。
雖然不少人會聯想到內地一些由貨櫃改裝而成的簡陋民房,又或香港過往也出現過、環境十分惡劣的臨屋區,不過近年部分歐洲國家亦有推出一些貨櫃屋項目,居住質素不算太差。但是,香港是否也應該興建「貨櫃屋」,其實問題並不在「屋」,而是在「地」。

重慶出現「貨櫃村」,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網易)

延伸閱讀:【01獨家】運房局發展局夥房協 研市區建過渡性貨櫃屋助基層

香港早年有不少臨屋區。(香港公共圖書館資料)

臨屋區前車可鑑 市民顧慮有因

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在周三(9月20日)透露,社聯一直有研究興建貨櫃組合屋,更有消息指,運房局局長陳帆、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等上月到江門考察當地的貨櫃屋。

然而,不少港人對貨櫃屋的質量和居住環境有顧慮,質疑這種房屋是否適合香港,例如內地的貨櫃屋大多相當簡陋,生活環境十分不理想;而一些較為年長的香港人,則可能會聯想到多年前居住、衛生環境都相當惡劣的臨時房屋區。最經典的一幕,是時任港督的彭定康在1995年巡視九龍灣啟祥臨屋,居民送上一隻在區內活捉的大老鼠贈興。其後彭定康在施政報告中決定清拆所有臨屋區,而西貢沙角尾臨屋區在2001年完成清拆之後,臨屋已成為香港房屋政策的歷史。

社聯表示,有關方面曾了解海外國家使用的貨櫃屋,作為於閒置官地或私地提供過渡性住屋安排的可能。而荷蘭早期的貨櫃屋,仍然保留貨櫃雛型,設計簡單。(社聯提供)

延伸閱讀:蔡海偉:組合屋隔聲、防熱面積約160或320呎 有發展商願1元租地

歐洲式貨櫃屋 「企理」亦靈活

只不過,其實現代化的貨櫃屋,可以相當「企理」,在一些歐洲國家,例如荷蘭、英國等,都有由貨櫃屋「砌」出來的臨時屋村。其中一個較成功的案例,是一個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叫做Keetwonen的項目。這個項目由貨櫃堆疊成1000個單位、樓高五層、每個單位約320呎,內裏都有獨立廚廁和露台,水電、網絡等一應俱全,較本港一些面積僅百多呎的新盤迷你戶更寬敞,每月租金僅約三千港元。

而這類貨櫃屋的最大優勢,是施工期短、搬動亦相當靈活。據了解,這類貨櫃屋每天可以「砌」約十個單位,幾個月內就可「變」出上千個單位,而且要收回土地的話,只要直接將貨櫃屋直接搬走再安裝便可,甚至可以搬上貨櫃輪轉售海外。

荷蘭Keetwonen貨櫃屋項目圖集

+17

改裝貨櫃不困難 難在地從何來

至於成本方面,Keetwonen的營辦商指,每個貨櫃的成本約18,000歐元(約17萬港元),而由於Keetwonen項目需要陸續將土地交還政府,營辦商正打算將這批貨櫃屋轉售,打算每個二手貨櫃屋賣5,000歐元(約4.7萬港元),預計今年底前會出售期中249個,2020年底再出售餘下751個貨櫃屋單位,以至其他如咖啡店、超市、辦公室等設施。

如果香港的貨櫃屋可以達到Keetwonen的水準,相信香港社會的接受程度也會較高。但是,要在香港發展貨櫃屋,和發展其他住宅亦面對同一個問題:要改裝貨櫃不難,道理和買鋼筋水泥也不困難一樣,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覓地。

大埔新市鎮為「麥理浩時代」的代表建設之一,為不少香港人提供了安居之所(圖本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01周報社論】打破蝸居困局  最缺的不是土地

政府若要助基層 加快覓地建屋更實際

過往香港有不少已經平整、但有待發展的土地,可以用作興建臨時房屋區。例如80年代時全港最大、住了四千多人的沙田圓洲角臨屋區,正是位於當時沙田新市鎮的邊陲、在發展時間表上排在靠後位置的土地,政府便可以利用該幅土地暫時用作臨屋區,安置等待上樓的基層市民。

但這套方程式,在2017的今天能否行得通成為疑問。因為在土地供應緊張、特別是公營房屋用地極度短缺的當下,政府手上可以動用的土地本來已買少見少,無法如80年代般有大量閒置土地可隨意調配應用;就算可以挪騰出擺放大量貨櫃屋的土地,為何不直接用作興建公屋,並加快整個建屋進度,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

因此,貨櫃屋的倡議本身雖然是出於幫助基層市民好意,但以香港的實際情況來看卻說易行難。假如政府有幫助基層的決心,不如花更多心力放在加快覓地興建公屋之上,更直接亦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