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收廢紙】三個廢紙出口商沒有告訴大眾的真相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近日走到街上,不時會看到路邊有一疊疊紙皮堆積,有的放置在手推車上,有的就棄在店舖外,再無長者爭相撿拾。食環署外判清潔工人將紙皮收走,工人說無人回收,要當廢物處理,不環保也沒有辦法。廢料出口商自15日(上周五)起起停收廢紙七日,背後盤算是如何維持這個每年貨值30億元大生意。不過市民更應關注,是香港回收業每年將至少300萬噸洋垃圾,經香港輸往內地,更有少部分滯留而要棄置堆填區。
《香港01》嘗試整理出三大關注點,歸納今次廢紙圍城的肇因及後續改善方向,冀望香港政府以及社會有心之士正視問題核心,杜絕一眾藉老人之名謀取暴利為實的行徑,並促進香港回收產業升級轉型。

內地將於今年年底收緊俗稱「24味」的24類廢料進口,包括廢塑料和未揀選的廢紙等,因此內地加強巡查進口公司,致令對口的香港廢紙出口受阻,觸發今次停收廢紙風波。

停收廢紙行動由出口商組成的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發動,業界指很多回收場已經爆滿,所以停收七日。會長劉耀成稱希望喚醒港府關注,幫助業界與內地政府溝通,他稱已收到環境局通知,特首林鄭月娥已去信內地部門了解情況。劉表示,業界每月收到約80,000公噸廢紙,若轉往東南亞,只能吸納最多30,000公噸,其餘勢必被棄置到堆填區。價錢方面,據稱現時賣到東南亞的廢紙每公噸為1,100元,較賣到內地少400元,亦成為了近日廢紙回收價被壓低的原因之一。

不過,以上說法又是否事實的全部?這裏至少還有三點需要釐清。

關注點一︰廢紙出口商疑乘機壓價

代表回收商的香港環保回收業總商會卻交出了另一種說法,指尚有三間出口商目前繼續回收廢紙,而未獲廣東省批文的造紙廠其實只有兩間,其餘16間沒有問題。該會主席羅耀荃質疑出口商旨在壓低廢紙收購價牟取暴利,他更稱出口商以每公噸3,000元賣到內地,在8月仍以每公噸1,500元向回收商收購,但傳出停收後收購價即下降,「每次開會壓低數百元」,至上周五只餘800元。

現時,代表出口商利益的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要港府與內地洽商,每年容許香港進口100萬公噸廢紙到內地。依羅耀荃所言,如每公噸北上可賣3,000元計算,單是廢紙的貨值就達30億元,當中半數金額落入這批出口商袋中。

儘管出口商與回收商版本不同,但風波已令一班依靠賣廢紙賺取微量收入的升斗市民,尤其是拾荒長者只能徒嘆奈何,自上周五後更是有紙賣不出。回收商買入廢紙價已由本月初每公斤1.1元,跌至上周四的6毫,周五普遍只餘3毫,甚至低見2毫。位於街頭巷尾的地下回收舖首當其衝,旺角一名廢紙回收舖老闆說:「租要交,伙記也要開飯,我賺不到無所謂,但累到他們便無謂了。」

(資料圖片)

關注點二︰過度依賴轉口洋垃圾

這次只不過是內地停止進口外地廢料的第二步。早於2013年內地推行「綠籬行動」,禁止入口可能污染環境的舊衣物、電子垃圾及質素差的廢塑料等,令大量經香港出口及轉口到內地的廢料滯留本港,僅內地退回港的裝廢料貨櫃就有226個。回收商即使度過本年底起停收「24味」危機,也難逃下一個影響更大的死線——內地將由2019年年底開始,逐步停止進口內地資源可以替代的廢料。

香港回收業除回收港產的可再造廢料供出口外,一直以來更大的業務是進口洋垃圾再轉口。環境保護署資料顯示,以2015年為例,本港進口340.4萬公噸洋垃圾,來自美國、日本及德國佔總數53%;當中 84%、286萬公噸為塑料,金屬廢料佔13.3%或45.3萬公噸,餘下約90,000公噸為廢紙及其他廢料。同年香港轉口320萬公噸洋垃圾到外地,當中302.7萬公噸運往內地,即每100件洋垃圾之中,有近95件是轉口至內地的。

【影片專題】香港淪全球電子垃圾崗 01跨國偵查:重金屬毒禍新界

環保署也有統計從本地回收及少量經處理的洋垃圾出口量,2015年共計有201.6萬公噸,當中半數、101.4萬公噸出口到內地,其餘主要去越南和台灣。單計這批出口的港產廢料,在該年就值46億元,但較2011年82億元驟減78%,主因是自2012年起港產廢塑料出口銳減,至2015年僅有90,000公噸,較2011年少九成。上述貨值並未包括轉口洋垃圾。

從上述數字可見,由香港轉口到內地的洋垃圾,以及出口內地的港產廢料,共計404.1萬公噸。根據內地國家環保部及內地海關資料,2016年首八個月進口內地的塑膠廢料,26.7%來自香港,次位日本佔12.5%,第三位美國佔10%,日美加起來的比率仍不及香港。

有業內人士透露外地借香港為踏板的原因,一是港進口洋垃圾標準低於內地,故先在港加工打包,更容易逃避中國內地海關檢查,行內人稱之為「化妝」;二是成本因素,外國若直接將廢料轉至內地處理,關稅一般比經香港轉口高昂,故借香港做轉運站以減省成本。

內地收緊廢紙進口標準,香港無法出口廢紙,以致各貯存地方堆積如山。(吳鍾坤攝)

關注點三︰本地回收業界不務正業?

必須重申的是,今次內地禁運「24味」的舉措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源於過去進口標準過寬鬆,內地較落後的省市被洋垃圾圍堵,污染問題嚴重,對內地長遠而言不論是環境,甚至日後的城市發展均造成一定的阻礙。而且,內地只是拒絕混和生活廢物的劣質廢紙,而非全面禁止廢紙入口。

反而我們必須質問的是,本港近年每年產生廢物總量逾 500萬公噸,以2015年計有574萬公噸,扣除 35%回收再造,其餘371萬公噸棄置到堆填區。由於本地幾乎沒有工業,成本高昂,該203萬公噸回收廢料中,在本地循還再造僅有2.3%或4.6萬公噸,其餘一律出口,正如前文提及,半數運返內地,因此若內地全面落閘,而東南亞又無法完全接收本地廢料,只能移送堆填區。

本地回收業界構思兩個應對方法,一是在港做整套回收再造工作,包括回收本地及外地廢料丶再造及銷售;二是本地回收業界自我完善以配合內地提高的進口標準。劉耀成與洪藹誠均認為,兩種方法都需要政府財政上支持。

本港法例禁止進口廢料在港棄置,但若回收商能夠出示證明屬循環再用後的剩餘物料,仍可申請棄置於堆填區。(陳焯煇攝)

問題是,如業界繼續進口洋垃圾,又要求政府動用公帑資助,形同要香港資助外國處理垃圾,且內地亦似乎不可能在2019年後繼續容許香港轉口洋垃圾到內地,因此港府應大刀闊斧,思考禁止本地回收業進口洋垃圾,然後資助回收業界提升本地回收而來的廢紙質素,並尋求內地容許輸入港產「優質」廢紙。。

另一困擾香港的是本地廢塑料, 2015年僅有90,000公噸出口。同年香港卻進口286萬公噸洋廢塑料,再轉口273萬公噸,絕大部分運往內地,顯示內地需求甚大,但為何不是將本地廢塑料出口內地?本地回收業界一直不務正業,加上處理成本高,寧願做洋廢塑料中介,而不肯解決本港廢塑料問題。若政府禁止進口洋廢塑料,再資助業界收集及處理本地塑膠廢物,提升至符合內地進口水平,或許才是本地回收業界的正確出路。

上文節錄自第78期周報(2017年9月18日),原文題為《禁轉口洋垃圾賺方便錢 港回收業應回歸本地減廢正業》,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