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運魚翅政策逾兩年 環團揭商人海味代魚翅 鯊魚產品入口量反升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全球17間國際船公司自2015年起相繼訂立「禁運魚翅」政策,惟港鯊魚產品入口量,於去年高達5,775噸,較前年上升57噸,數字不跌反升。有環團發現,有魚翅商人於提貨單避用魚翅等字眼,改以「魚鰭」、「海味」等代替,甚至用西班牙文填寫貨品名稱,令船公司不知情之下誤運魚翅,成為幫兇。

曾翠芝建議,船公司要求客戶提貨時填寫世界海關組織協助制度編號(WCO HS CODE),以對應貨品是否鯊魚製品。(張雅婷攝)

環團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自2015年起,與國際船公司訂立「禁運魚翅」政策,目前有17間船公司承諾禁運所有魚翅產品。一年過去,按政府統計處數據,本港2016年進口5,775噸鯊魚產品,較2015年5,718噸增加約1%。

西班牙文避篩查

WWF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可持續發展—海洋)曾翠芝估計,5,000多噸鯊魚產品中,只有1至2%為鯊魚肉,其他均為魚翅。她解釋,曾與船公司交流商討,發現商人在訂艙寄貨時,未必用「鯊魚」和「魚翅」得字眼統描述商品,反會使用「海味」、「魚鰭」等字,甚至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填寫貨品資料,如西班牙文,令船公司的篩查機制未能辨識商品是魚翅,導致誤運魚翅。

曾翠芝建議,船公司要求客戶提貨時填寫世界海關組織協助制度編號(WCO HS CODE),以對應貨品是否鯊魚製品。WWF亦期望今年再多10間船公司承諾禁運魚翅,令本港2018年的鯊魚產品入口量有明顯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