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世就有病,成世不能追夢」 末代會考狀元赴美科研兒童肝病
今屆中學文憑試(DSE)六位「狀元」均希望讀醫,惹來不少批評指思想狹隘,當年選擇讀醫的末代會考狀元姚詩韻,卻認為選讀什麼科是個人選擇,而曾立志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她,今日選擇踏上幹細胞科研路,因「一出世有病 一生人都不能追夢」,冀為病童免除肝臟移植的煎熬,醫治先天性肝病,以研究幫助更多病人,並獲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資助,前往美國研究。
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每年資助在香港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到美國從事研究,今年總共有8位研究生獲資助,其中6位來自港大,每人每月可獲1,600美元(約1.2萬港元)資助。
冀透過醫學研究減病人痛苦
在港大攻讀為期9年的醫科─博士研究雙學位課程的姚詩韻,表示曾希望能成為無國界醫生,但在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後,發現並非只有這個方法才可拯救生命,透過醫學研究更能長遠減輕病人的痛苦。
本港數月前曾有一名女嬰患上先天性膽管閉塞症,年紀小小已飽受手術之苦,當時父母透過傳媒冀尋找肝臟進行移植,延續女兒性命,而此兒童所患的肝臟疾病正是姚詩韻研究範疇。
如研究有突破 可以醫到好多人
姚表示,亞洲每5000個嬰兒,便有一個會患上膽管閉鎖症,若非進行肝臟移植便不能治癒,直言:「小朋友一出世就有病,成世人就唔可以追求佢哋的夢想,假如研究可以搵到一個突破,就唔單只可以醫到眼前的那個人,係可以醫到好多人。」
姚詩韻表示,最深刻曾在手術室外等候,一名患膽管閉塞症的嬰兒完成器官移植手術,醫生在手術後將嬰兒已衰竭的肝臟交給她作研究。她憶述,當時取得的肝臟只有拇指指甲般大小,然而明白當中所包含的使命感與責任,使她手上倍感沉重,因承載的不單是小小的肝臟,更是病人的生命,驅使她更認真看待每個研究。
惟本港肝臟移植嚴重短缺,即使成功移植,病人亦要終身服食抗排斥藥,姚詩韻即將赴美國匹茨堡大學進行的幹細胞研究,便是透過肝臟細胞培植迷你肝,亦希望能尋找此病症的病源及根治方法。
若果喜歡讀醫 不用理會旁人目光
今屆中學文憑試(DSE)六位「狀元」均希望讀醫,但惹來不少批評指思想狹隘。當年是末代會考狀元的姚詩韻表示,選讀什麼科是個人選擇;而且在她所認識不少的IB狀元亦非讀醫科、環球商業管理(GBUS)等「神科」,若果喜歡讀醫,便不用理會旁人目光,堅持下去。
哲學生研究學習粵語有助學習英語
另一名同時獲資助的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哲學博士研究生蔡浚文,將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有關學習粵語,能幫助英語學習的研究。
曾言擔任語治療師的他表示,看見不少父母認為與小朋友說廣東話,會防礙小朋友學英文;而自己香港土生土長的表哥、表弟至今亦因此只懂「唔該」等最簡單的普通話。
蔡浚文表示,英文發音有分重音,與廣東話的九個聲調有其相似地方,因此研究學習粵語是否有助分辨英語重音,從而有助學習英文字及提升閱讀能力。
而另一位獲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資助、曾於四川汶川地震擔任災後輔導工作、現於港大修讀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的唐蘇勤表示,最深刻曾陪伴一名剛於地震失去女兒的母親,別人勸慰她不要太過悲傷,因為她仍年輕,可以再多生一個小朋友,惟母親直言失去的女兒永遠無法取替。
此片段令唐蘇勤期望能研究親人離世後,人們反覆回想離世親人的「反芻思維」會如何影響喪親適應的過程,長遠希望建立專為喪親華人而設的哀傷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