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臥底」追蹤海洋垃圾 環團實測:香港垃圾最遠漂至台灣
一個橢圓狀的白球,或許令人摸不著頭腦,它卻為環保團體掌握海上垃圾蹤跡立下功勞。環保團體夥同本地組織研製出這款具全球定位系統的「臥底」追蹤儀,環團將它投進排水道及路邊坑渠,模擬被市民亂丟的垃圾,繼而追蹤去向。
世界自然基金會紀錄了垃圾的海上之旅,發現有的從九龍漂到大嶼山,最遠的甚至漂到台北。負責人表示,冀透過計劃提醒市民要謹慎處理垃圾,因垃圾一旦排到大海,不但污染海洋,亦會殃及其他地區的人。
炎炎夏日是雨季高峰期,每逢大雨,雨水都會將街上垃圾沖進路邊坑渠或排水道,當這些垃圾消失在路人眼前,是不是代表垃圾已然消失?「臥底垃圾」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和本地環保科技發展社企MakerBay合作,後者研發出具備GPS功能的裝置,並透過工作坊由學生放置,追蹤垃圾流進大海的下落。
相關計劃在今年3月啟動,WWF夥同11間學校,逾300名學生,在11個調查地點進行科學研究。學生事先花3個月在附近地區調查垃圾棄置的問題,其後在附近排水道及坑渠投放GPS裝置,並在網上追蹤其路徑:「我們投放了110個裝置,發現,投進坑渠的裝置有兩成會流進大海,4成流進河流。」而流進河流的裝置,則有4成會流進大海。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海洋)楊松 指,「不少裝置在下水道或河流反覆徘徊,但亦有很多裝置在全港水域出沒,當中甚至有一個裝置去到了台北,另外有兩個離開了香港水域,越過了澳門。」楊指,水流、風向以及天氣的小變動,都會影響海洋垃圾的去向,而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實際的觀察,讓市民了解到,垃圾並非投進坑渠後就會必定被清理,亦並非只會囤積在香港附近,而是會影響他人。
為了控制成本,並且讓裝置更耐用,裝置的設計者,MakerBay創辦人,居港法國發明家Cesar Harada想出了用「電話卡」充當定位系統,讓電池壽命從數天延長至近兩個月,「衛星定位的成本很高,而且耗電也快,所以我們採用了漫遊電話儲值卡,只要裝置進入了電話訊號覆蓋範圍,便會自動信息回饋到我們的總部,我們也可以調節發送訊息的頻率,越疏電池也就越耐用。
為了避免這些「垃圾臥底」在電池耗盡後成為實實在在的海洋垃圾,楊指會呼籲市民在檢拾到裝置後交還WWF,亦會組織學生到裝置最後出沒的地方回收裝置。「我們在選材的時候亦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最後採用可分解的蠟作為材料。」
這些裝置的去向,普羅大眾亦能在網上看到。楊指,希望政府能給予資助,讓項目能持續,在旱季及其他季節進行研究,以收集更多數據,了解季節和海流對海洋垃圾移動的影響。他亦呼籲政府能繼續鼓勵源頭減廢,並且加強在違規棄置垃圾的黑點執法,減少海洋垃圾的出現。
追蹤裝置的去向:
http://makerbench.org/NOAA/leaflet/examples/drifter-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