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頸鴉數目急跌逾八成至不足2,000隻 觀鳥會倡升級至「易危」 

撰文:邱書泳
出版:更新:

有團體調查發現,近危烏鴉「白頸鴉」數目由以往估算的一萬五千至三萬隻,急跌至現時不足2,000隻。團體估計數目急跌是由於內地農民捕殺鳥類所致。觀鳥會建議,將此鳥種級別調升至「易危」,加強保育。

白頸鴉獨特易認,身體大部分為黑色,配上覆蓋其後枕、前胸及上背的白色頸帶。(謝偉麟/香港觀烏會提供)

AEC 執行董事利雅德及其團隊用十年時間,於廣東為「白頸鴉」進行研究,白頸鴉以往被記載常見,但經過野外調查,發現總數少於2,000隻,遠少於以往估算的一萬五千至三萬隻。

利雅德及其團隊為了解白頸鴉,為此鳥種進行有系統的種群評估,報告更於上月的《Forktail》發表。團隊先收集1855年至1980年的文獻,然後分析白頸鴉的分佈,發現牠們主要在南中國及越南北部,之後便於2003年至2014年期間,於廣東進行野外調查。調查期間,研究團隊亦向區內多位鳥類專家及保育專家收集資料,發現此鳥種在很多地方已變成「罕有」,此鳥種更於2004年被調升至「近危」級別。利雅德表示,已向國際鳥盟提交研究報告,正等待他們對白頸鴉升級的結果。

AEC Ltd總監利雅德就最近收集到有關南中國地區白頸鴉種群的分佈資料,其研究團隊剛於國際研究期刊《Forktail》發表研究成果。(邱書泳攝)

研究發現白頸鴉的總數少於2,000隻,遠低於以往估算的一萬五千至三萬,當中最大的種群棲息是大別山地區,共錄得450隻,而僅次是錄得362隻白頸鴉的香港,佔總數近兩成。而香港發現最多白頸鴉的地方是米埔自然護理區,錄得173隻,其次是大埔汀角有117隻。利雅德表示,白頸鴉數目銳減,主要因為人為因素,例如有內地農民會捕殺鳥類以保護農產物。

白頸鴉主要集中在魚塘及濕地,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要先保護好環境,才能令罕有的鳥種棲息及繁殖。他又提到白頸鴉是腐食生物,可以分解魚類及動物的屍體,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故此香港觀鳥會的一個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正能與漁民合作,不但提升魚塘的生態價值,更能讓白頸鴉有更好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