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海豚「V仔」頸纏繩 保育組織:海豚「哨牙蘇」8年內受傷4次
大澳水域近日有一條名為「V仔」的中華白海豚頸部纏繩,關注海豚組織指,海豚因漁業活動受傷時有發生,非單一事件,近十年間至少錄得21條在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受傷。其中有海豚在7至8年內受傷4次,隔幾個月傷口癒合後,不久又有新傷痕,見證牠們掙扎求存。
關注組織表示,現時本港海洋保護區明顯不足,或因距離填海工程太近,而喪失其功用,不能保護海豚,促請政府檢視海豚正面對的威脅,增加海洋保護區,並調整南大嶼的高速船航道,減少對牠們的干擾,避免船撞。
近十年至少21條中華白海豚受傷:被「鬼網」或魚絲所纏
根據漁護署統計,2022年大嶼山水域只有34條中華白海豚,較2012年80條減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近十年間至少錄得21條中華白海豚受傷,主要因為漁業活動在大嶼山甚為頻繁,牠們不時被水中「鬼網」、魚絲所纏,以及作業中的船槳擊打。
叫「V仔」因尾部有V型割傷 疑曾受漁網所纏
近日名為「V仔」的中華白海豚頸部纏繩,麥希汶指今年4月開始見到其被纏繩,而牠被稱為「V仔」,也是因為十年前發現尾部有V型割傷,疑曾受漁網所纏。她說海豚因漁業活動受傷,並非單一事件,相當普遍、時有發生,例如曾見一條綽號「哨牙蘇」的海豚,7至8年間就受傷了4次,「舊患癒合不久,隔幾個月又有新傷痕」,形容見證著牠們掙扎求存。
她續道,曾有海豚甚至受固定水中的魚絲,纏住尾巴,「扯到好絚(指緊緊)」,所幸5個月後再在另一水域見牠,魚絲已斷開。
不贊同用「人的方法」捕捉救治 曾有海豚被救後反而要人道毀滅
有人迫切地希望拯救受傷海豚,但麥希汶強調,海豚需要的救助與人不同,用「人的方法」捕捉介入,通常只會令牠傷勢惡化。反而她見不少受傷海豚,傷口都會隨時間慢慢、「神奇地」自然癒合。
她憶述,2015年曾有海豚被引擎船葉打傷尾部,影響游泳,持續觀察牠3星期,活動能力逐漸恢復,身上泥巴還顯示牠曾到水底覓食。惟因眾人救豚心切,漁護署其後捕捉牠送往海洋公園治療,四日後情況卻急轉直下,最終要被人道毀滅。
憂慮龍鼓灘及明日大嶼填海進一步威脅海豚存活
除了漁業活動,麥希汶表示,填海、海上工程等同樣威脅到海豚生存,促請政府檢視海豚正面對的威脅。現時香港僅5%水域被劃為或擬議為海洋保護區,與《全球海洋公約》目標2030年保護區達30%相距甚遠,麥直言本港「2030年做不到」。
她憂慮龍鼓灘填海及明日大嶼將進一步威脅海豚存活,例如龍鼓灘附近就有海洋保護區,填海後,保護區將喪失其「保護」功用。她批評,政府除剛成立的北大嶼海岸公園外,未有規劃其他海洋保護區,是「明顯不足」,加上保護區仍容許獲批的捕魚活動,認為是無發揮成效。
她建議政府應增加海洋保護區,並調整南大嶼的高速船航道,減少對牠們的干擾,避免船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