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鯨魚吞帆布袋|港一年海洋垃圾逾5000公噸 威脅海洋生物生存

撰文:賴卓盈
出版:更新:

大澳擱淺喙鯨死亡,漁護署之後在其消化系統内發現大型帆布袋等海洋垃圾,事件引外界對海洋垃圾關注。有中學生在事件後自願參加學校舉辦的淨灘活動,指是次鯨魚之死反映海洋生態威脅之嚴重,望透過淨灘減少垃圾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保護海洋生態一定需要全球性嘅努力,但作為香港人,你應該為自己地方做多啲野。」

根據政府統計,香港去年共收集到逾5,000公噸海洋垃圾,當中有部分屬外地垃圾。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全球海洋垃圾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籲政府加強清理垃圾之餘,亦應做好源頭減廢的公眾教育。

優才書院70學生稔樹灣淨灘一小時 收集到6大袋垃圾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周一(2日)舉辦淨灘活動,率領70名學生到大嶼山稔樹灣淨灘。該校2022年成立零塑膠聯盟,其後每年舉辦淨灘活動,旨在讓同學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其中一名參與的同學朱奕朗日前聽到鯨魚擱淺死亡的新聞後,感到生態威脅日益嚴重,希望透過淨灘減少垃圾堆海洋生態的影響。「原來唔單止海龜呢類經常聽嘅會受影響,好似鯨魚咁大型都會受到影響,反映到海洋真係有好多威脅。」

他表示,所有同學共收集到6大袋垃圾,約可裝滿兩個垃圾收集站内的垃圾桶,當中7成為塑膠垃圾。 他認為雖然收集到的垃圾總量不算多,但足以影響海洋生態。「可能有啲塑膠粒,啲魚都會食到,留係體内。」

他希望民間自發減少製造塑膠垃圾,並參與淨灘等環保活動,「保護海洋生態一定需要全球性嘅努力,但作為香港人,你應該為自己地方做多啲嘢……雖然短期内未必見到成效,但每個人如果都盡量減少垃圾,我哋先有希望可以處理長久以來製造嘅問題。」

另一名參加學生陳恩臨慨歎光是淨灘一小時,已收集幾袋垃圾,「原來海灘可以有咁多垃圾」,希望政府可以就改善生態採取更多行動。

四個部門會收集海洋垃圾 所收集重量在2021開始減少

現時政府有四個部門會收集海洋垃圾,分別負責不同地方:海事處負責沿岸及開放水域;漁護署負責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康文署負責憲報的泳灘;食環署則負責其餘未編配的沿岸地區。

當中只有海事處及康文署稱會每日清理垃圾,漁護署稱會視乎情況,每星期清潔3次至6次不等。而食環署同樣指會按情況清理,頻率由每日1次到半年1次不等。

根據四個部門的統計數據,上年香港共收集到5,123公噸的海洋垃圾。當中在沿岸及開放水域收集到的垃圾最多,共有2,404公噸。

近年香港海上垃圾有減少跡象,在2010年至2020年間,香港每年收集到的海上垃圾總量介乎1.3萬公噸至1.6萬公噸之間,至2021年起則下降至5,000多公噸。值得留意的是,海事處在2021年之前,是根據海上垃圾的體積估算其重量,並非垃圾實際重量,故有機會影響統計數據。不過,其他部門所收集到的垃圾重量同樣在2021開始減少。

自2021年之後,香港收集到的海上垃圾減少。上年共收集到5千多公噸海上垃圾。(海岸清潔網站)

至於這些垃圾的來源,根據環保署2015年報告,來自本地的垃圾佔海上垃圾的95%,而非本地源頭垃圾則佔大約5%。

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海洋垃圾除了會被海洋生物吞食外,亦有可能纏繞其魚鰭等部位,導致其受傷或無法呼吸。(資料圖片/李宇婷攝)

海豚保育學會:海洋垃圾是全球性議題

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暫時未肯定今次死亡的喙鯨在哪裡吞食帆布袋,有帆布是外地飄來的海洋垃圾。他表示,海洋垃圾是全球性議題,建議政府調查海洋垃圾的具體來源,並教育本地公眾,在香港生產的垃圾也有機會影響外國海域的生態,應減少製造垃圾。

鄭家泰表示,今次擱淺身亡的喙鯨主要在離岸較遠的深水區出沒,卻仍然接觸到海洋垃圾,可見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他續指,這些海洋垃圾除了有可能被吞食,亦有部分漁業廢料,如漁網等,可能會纏繞海洋生物的魚鰭或上呼吸道等部位,導致其受傷或無法呼吸;部分重金屬及塑膠垃圾亦會製造有害物質,增加海洋生物患上疾病的風險,威脅其生存。

+1

雖然現時負責開放海域的海事處每日清理海洋垃圾,但鄭家泰指他仍不時在外海見到大量漂浮垃圾,質疑部分偏遠海域的清潔未足。他建議政府在加強收集垃圾同時,做好源頭減廢的公眾教育。「單純清理係唔足夠,如果你一路清一路製造咁多垃圾,其實係永遠清潔唔完,要令公眾知道生產嘅垃圾其實會流入海洋,先有機會改善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