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29歲設計師心衰竭獲新心續命 術後嘗久違淋浴激動落淚
「換了心後,好似同多個人一齊生活。」年僅29歲的Marco,2021年患上爆發性心肌炎,並出現心衰竭,雖已安裝「人工心」續命,但仍有死亡風險。去年Marco獲有心人捐贈合適心臟,當收到醫院通知,即激動落淚,「第一時間say yes」,翌日早上動手術。過往由於人工心沾水會漏電,他已沒有洗澡長達一年,在重獲新「心」後,他終可嘗到期待已久的「由頭淋到落腳」,喜極而泣:「原來仲有機會咁樣沖涼。」
負責治理Marco的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表示,雖然「人工心」能讓心衰竭病人維生,但仍有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故死亡風險仍然高,並非每位病者都如此幸運。今日(9日)是器官捐贈日,他與重獲新「心」的Marco齊心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讓病者有重生的機會。
接受器官捐贈的Marco分享其過來人經歷時稱,他患上心肌炎發病時只有27歲,進出了深切治療部兩次,出現心臟衰竭。醫生評估他的心臟機能沒有明顯恢復,因此為他安裝「人工心」維生,直至等到合適心臟移植。由於「人工心」需要長期駁電,Marco形容,當時就如接駁住太空船的太空人,如果「人工心」停止運作,自己就「係咁先」。
雖然距離死亡如此接近,但Marco仍然樂觀地過日子,相信5至7年後可以等到「新心」,暫時以人工心「頂住先」,繼續如常生活。他任職設計師,每天工作5至8小時,穩妥起見會帶多兩顆後備電池,每顆如一塊瑜伽磚。每次外出,他一共帶四顆外置電池,重8至10磅;亦攜拐杖,讓人注意避免碰撞。
不過,最令他困惱是不能洗澡。他說,安裝人工心的位置,該處傷口一直不會「埋口」,因此不能沾濕,以免發炎或引起併發症;而電線遇水亦相當危險。這段期間,他只能忍耐,抹身清潔。
術後首嘗沖涼喜極而泣:原來仲有機會由頭淋到落腳
2023年,Marco終於等到合適的心臟捐贈。他憶述,當時已是深夜11時,飯後回家途中,突接獲醫院來電,指有合適的心臟捐贈,他當場激動得在街上落淚,說:「第一時間say yes」。他稱,翌日早上進行一輪檢查後,便被推入手術室,頃刻是「開心又擔心」。
他形容術後「唞氣舒服咗」,一至兩星期後,他亦終於做到最期待的事,就是洗澡。他說當時不由自主地落淚,「由頭淋到落腳,係咁爽,原來仲有機會咁樣沖涼」。
對於重獲「新心」,他深切地感到幸運,因為對方並非必然要捐贈。他形容,現在就如「同多個人一齊生活」,亦能重拾運動愛好。每次運動時,他會向「新心」說:「Buddy加油呀!」
他亦登記了器官捐贈,雖然未必確定其器官是否健康良好,但至少或能捐贈眼角膜等,「有用的始終有用」,並鼓勵公眾踴躍登記,不要吝嗇。
靠人工心而活 因併發症存死亡風險:不是個個幸運
當日負責治理Marco的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表示,雖然「人工心」能讓心衰竭病人維持生命,但因着各種併發症,死亡風險仍然高,有些病人能靠「人工心」存活10年以上,但亦有人於一、兩年內因併發症離世,「不是個個幸運」。
除了末期心臟衰竭,他指對末期腎衰竭病人而言,器官移植同樣是最佳治療方案;而對末期肺、肝衰竭病人來說,器官移植更是唯一方案。
腎臟移植等候人數最高 至9月近2,500人
根據醫管局的器官移植統計,今年首9個月的遺體及活體捐贈者,分別有22及23人,與去年24人相若。今年首9個月共有73宗移植個案,以腎臟和肝臟最多,分別有44及25宗,心臟及肺部則分別只有3宗及1宗,整體較去年全年的92宗少。
至於輪候器官捐贈的病者,以腎臟移植最多,截至今年9月,共有2,482人。而肝臟、心臟及肺部,則分別有78、74及23人等候。
黃加霖表示,移植宗數有浮動是常見,視乎有沒有合適捐贈者,以及他們的意願。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黃穎欣則認為,捐贈者遠遠不及等候人數,是供不應求。不過她同時指出,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人數已突破38萬,可見登記人數有比去年慢慢上升。
黃穎欣補充,以往看到一些潛在捐贈者,因急性腦中風或意外等腦死或離世,其家人支持捐贈,但因為沒有登記名冊,家人亦不清楚死者生前意願,最終無法為死者決定。她表示,成功移植的個案為死者家人帶來希望和欣慰,鼓勵市民登記,並向家人表達意願。
跨境器官捐贈恆常化:全力支持所有合適渠道
醫衞局正研究為兩地跨境器官捐贈設立恒常機制,黃加霖表示,全力支持所有增加病人受贈機會的合適渠道,並指因急性情況而要移植器官的個案,每年都有需要。
至於自探討互助機制後,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申請大幅上升,黃穎欣表示,相信市民清楚了解捐贈器官,才去登記,因此不擔心登記捐贈者初心有變。
本港器官捐贈登記實行「選擇加入(opt-in)」制,黃加霖認為香港捐贈者人數較其他國家低,與此制度並毋直接關係,稱最重要是教育及社會風氣。他鼓勵市民,透過器官捐贈「3S」,即登記(Sign-up)、分享(Speak-out)、傳播(Spread-out),支持器官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