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者2024|匡智會教師帶隊參賽逾10年 冀學生體會有付出有收穫

撰文:洪戩昊
出版:更新:

雖已屆秋天,但11月1日早上的西貢水浪窩仍被陽光照射得十分炎熱。陽光照射出數個影子,是匡智獅子會晨崗學校教師施性概(施sir)帶着三名輕度智障的學生在熱身,為今年參與「樂施毅行者」在備戰。

施sir自2013年起帶學生參加毅行者,隊中的學生今年都是首度正式參與。有人去年臨門一腳退出、今年捲土從來,有人則訓練得腳掌起水泡,種種努力都是為了今年能完成整條路線。作為導師,施sir不追求成績,只望學生悟得有付出就有收穫的道理。

毅行者路線全長100公里,限時48小時,途中需翻越多座高山,參與者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施sir自2013年起帶學生參加毅行者。(歐嘉樂攝)
+3
雖已屆秋天,但11月1日早上的西貢水浪窩仍被陽光照射得十分炎熱。陽光照射出數個影子,是施sir帶着3名輕度智障的學生熱身,為「樂施毅行者」備戰。(歐嘉樂攝)

施性概(施sir)是匡智獅子會晨崗學校的教師,本身熱愛運動,亦是毅行者「常客」。他說,毅行者進行期間,中途會有很多陪行人士,活動氣氛極具「正能量」,於是順理成章帶學生參與,一參與便是12年。

毅行者路線全長100公里,限時48小時,途中需翻越多座高山,參與者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訓練。行山經驗豐富的施sir為學生度身訂造由淺入深的訓練:「其實好似打機咁,Level 1(第一級)開頭行啲簡單啲、冇咁多上落、短啲嘅。過咗第一關,就開始挑戰第二關,可能要上山、路程長返啲咁,就係咁一關一關咁過。」

毅行者路線全長100公里,限時48小時,途中需翻越多座高山,參與者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而帶領學生訓練的重任則落在行山經驗豐富的施sir身上。(歐嘉樂攝)
+11

打機會卡關,施sir的學生在備戰時一樣會。今年隊伍一員、19歲的曾尚泓,去年已想參加毅行者,但當時卻「卡」在最後一關:「尚泓上年都想參加,但係喺長途訓練嘅時候覺得好攰、未必適應到,佢上年係冇信心嘅。」

最終尚泓沒有正式參加毅行者,今年捲土重來,他會使用行山杖,亦經常拉筋,務求提升表現。問他為何再作嘗試,他認真地說:「我唔想放棄。」

另一位隊員、18歲的蔡垂希,同樣為活動刻苦訓練,更曾練至腳掌起水泡,但當時他沒有告訴施sir,忍至回家才告訴母親。回憶起水泡帶來的痛楚,他只輕描淡寫地回答:「少少(痛)。」他的母親為他添置加厚的襪子,練跑時,他都會將鞋帶綁緊些,減低腳掌長水泡的機會。

帶隊10多年,施sir說,每年訓練亦見到學生進步。以尚泓為例,他體能不錯,以往喜歡走得很快,經歷過毅行者訓練後,學會「留力」。垂希則剛好相反,性格較靜態、柔和,但在訓練途中同樣展示「另一面」,會在斜路與施sir鬥快。

施sir指,成績從來不是他帶學生參加毅行者的目標,他期望學生經過訓練,體能有所提升,更希望學生體會到「有付出、就有收穫」的道理:「(個活動)好好嘅,唔需要考你運氣、智力嗰啲,你只要肯努力、肯去練習,你就會有一定嘅水平。等佢哋知道付出,就可以完成。」

施sir期望學生經過訓練,體能有所提升,更希望學生體會到「有付出、就有收穫」的道理。(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