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生育】一個水池 一把剪刀 重奪生育自主權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今日是三八婦女節,要數女性人生大事,生兒育女定榜上有名,不過在醫院生育,自由度有限,孕婦輪流被推入冷冰冰的產房,個個躺下,腿張開。

嘗過首胎「肉隨砧板上」的滋味,Debbie再懷胎,決定要在家生育。以一個水池、一把剪刀,重掌生育主權,時而趟著,時而站起,笑言分娩猶如「開派對」,親友們圍觀打氣,孩子哇哇落地後,大家唱生日歌,開生日會。

Debbie去年6月首次在家生育,丈夫和女兒都在旁打氣,臨盆之痛由一家人一起分擔。(吳鍾坤攝)

「第一個反應是『吓!玩咁大』,以為她只是說說而已。」Debbie做過護士助手,提到要在家生育,其丈夫Sam嚇了一跳,擔心安全問題,後來Sam開始查找資料,了解風險,聽有相關經驗的媽媽分享,多了解,便放心了,妻子非常感激親友尊重,支持她的決定。

呎睡房變產房

生育時Sam陪伴在旁,從後抱着Debbie,讓她得到很大支持。(受訪者提供)

工欲善其事,Debbie事先花百餘元在淘寶買了一個水池,用酒精消毒,再買一把手術剪,以備剪臍帶。工具不多,而她早有生育經驗,首胎在醫院順產, 僅用了5小時,且預產期前的檢查亦顯示胎兒正常,令她更有信心在家生育。

臨盆之夜,前前後後20個人出出入入Debbie家中,為她打氣。(受訪者提供)

去年6月18日,預產期已過, Debbie突然見紅,感覺快將臨盆。充氣水池在不足百呎的房間已準備就緒,她身穿運動背心,下身赤裸浸在池中,丈夫Sam從後抱着她,整晚不停幫她按壓腰肢,紓緩痛楚。她的母親則幫她腳底按摩,5歲女兒負責拭汗、遞毛巾,另有幾位朋友到場打氣,名副其實全家總動員。

 

陣痛持續8小時,Debbie低沉呻吟,使盡全力,腹中塊肉卻不願出世,至翌日早晨六時許,Sam和友人攙扶着她到廁所,嘗試站着分娩,借助地心吸力,約莫個多小時後,初生兒的頭就出來,再等下一次陣痛,子宮收縮,嬰兒的身體才滑出來。她抱着孩子,臍帶未剪,連着胎盤。

安頓一切,生日歌奏起,親朋戚友為初生兒舉行人生第一個生日派對。

胎盤前置增添憂慮

Debbie在嬰兒床繫上自製吊床,寶寶睡在內,有被簇擁的感覺,更添安全感。(吳鍾坤攝)

不過,最令二人猶豫是否在家生育的時候,是在第28周。當時,Debbie做產檢,醫生跟她說有胎盤前置的現象——如果胎盤的位置較近子宮頸,當生產時子宮內頸張開,該處肌肉會被拉扯,胎盤亦會跟着被拉扯,引致子宮頸邊緣撕裂流血;而子宮下端肌肉層最薄,一旦流血,難以止血,因此如果孕婦胎盤前置,在分娩時風險就更大了。幸好,孩子出生前,Debbie已無胎盤前置的現象,在家生育大計得以實現。

從生育思考婦女自主

Debbie回想在醫院生第一胎,認為在家生育更自主。(吳鍾坤攝)

Debbie回想在醫院生第一胎,「其實躺在床上生孩子最不舒服,不曉得是誰發明」。回憶第一次臨盆,自己被迫躺在床上,感覺冷冰冰,要飲水、食飯,護士皆不許,「我要自己一個人在待產房,獨個兒面對陣痛,到臨盆一刻,丈夫才可到我身邊」。

助產士沒問過她就剪開陰戶。她認為是因為醫院想節省時間,但當時情急,沒有想過是否有權反對。為了孩子健康,她又曾向醫生要求延遲剪臍帶,但被反問憑什麼理據,她無言以對,最終擱置。

反觀在家生育,不單更加自主,更是一個寶貴、開心的回憶。「生孩子是很自然的事,作為媽媽,跟肚內孩子是有連結,反而是否應該反思都市人太依賴醫生、醫療制度?其實作為媽媽,我們又是否可以有更多選擇?」

醫生籲慎重考慮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認為,生育過程有一定風險,在家生育必須有助產士在旁協助,例如處理母親的傷口、確定初生嬰兒的健康情況。他又說,若母親有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就應避免在家生育。

靳嘉仁表示雖然歐洲、 英國等地一直有在家生育的傳統,但孕婦會事前向醫院通報,亦有救護車以備不時之需,反觀香港未有足夠配套,而且居住環境狹窄,未必容易找到足夠而衛生的環境,嬰兒或有感染風險,所以建議大家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