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加阿拉伯文資訊|惹誤會要學外語 學者稱難學可派旅遊小冊子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會積極開拓中東及東盟旅客客源,並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服務資訊,即使政府消息人士解釋只是希望在的士張貼有阿拉伯文資訊而非要求司機學,但仍掀起熱烈討論,網民紛紛翻查「唔過海」、「交更」等阿拉伯文,不斷在網上貼出一串串「蛇仔」,令人啼笑皆非。

研究中東文化、阿拉伯文的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李雅詩分享,對港人而言學習阿拉伯文極為困難,因不同國家用字口音也不盡相同,且無法用西方語言的基礎代入,意味着要從零開始,本地大學雖有辦阿拉伯文課程,但不少學生只上過基礎班後就打退堂鼓,經常不足10人報讀致未能開班,笑言若要的士司機學習「邊有可能」,籲優先學好英文,建議旅發局自製阿拉伯文小冊子派發予的士司機放在車廂。

施政報告鼓勵車隊的士司機貼阿拉伯文資訊一事引起不少「美麗的誤會」。(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政府致力開拓中東及東盟旅客客源,鼓勵車隊的士司機貼阿拉伯文資訊一事引起不少「美麗的誤會」,令阿拉伯文突然成為熱話,甚至變成茶餘飯後的討論。研究中東文化、阿拉伯文的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李雅詩坦言,今次事件以及之前杜拜王子、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倡學阿拉伯文一事中,可見不少港人對學習阿拉伯文感覺偏向負面,形容是「一片嘲笑聲」。

李雅詩認為,學習阿拉伯語言本身是好事,現時學校只會教英語,或者有國際學校會教授法文、德文及西班牙文等,均屬西方語言,認為接觸一些非西方語言,對學生是有利。

九龍清真寺。(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不過她認為對港人而言,學習阿拉伯文的確十分困難,由於不同阿拉伯國家的用字口音都不同,情況形同中國的方言。另一方面,她稱阿拉伯文與其他西方語言不同,學西方語言時至少有英文基礎,語言相似故較易上手,但阿拉伯文屬另一語系,等同要從零開始學習。

她舉例指,阿拉伯文有許多平時未曾接觸的字母及發音方式,例如喉嚨「A」音等也與平時接觸的語言不盡相同,也有一些發音位置較難,「我都教過人,發現好難教識佢哋。」她表示,雖然本地大學有開辦該課程,但不少學生只上過基礎班後,就因太困難打退堂鼓,未能再開進一階的課程,因學生不足10人。

研究中東文化、阿拉伯文的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李雅詩。(理大官網)

問及的士司機是否可學阿拉伯文,李雅詩笑言「邊有可能,學得多無可能」,建議可多花時間學習英文。她稱政府政策是希望提供有阿拉伯文的資訊,建議旅發局印製小冊子,向的士司機派發,又稱雖然不少中東人士英文基礎不一定好,但相信靠其他方式、如身體語言交流也能順暢。

李續稱,香港市民接觸阿拉伯文化,一般較多認識是肚皮舞、餐廳或水煙等,她建議接觸旅客的單位,可多了解一些阿拉伯文化,例如提供清真飲食,不能提供豬肉等。她也相信政府今次特別提到阿拉伯文,可讓該些國家了解香港有照顧他們的心,或能吸引中東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