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港大篩查5000人揭三成屬高風險 倡用醫療券資助檢查

撰文:洪戩昊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今年推行了大型社區計劃,利用華人骨質疏鬆篩查問卷(COSA),成功從逾5,000名50歲或以上人士中,找出約1,600名患上骨質疏鬆症風險偏高的人士,比例達三成,亦成功提高長者進行醫療跟進比率,有約六成成功追蹤的高風險人士向公營或私營醫生求助。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張正龍教授善用醫療券及「共付模式」,鼓勵長者接受檢查及向私營醫療機構求診,及早進行治療。

高風險人士華人骨質疏鬆篩查問卷(COSA)只需一分鐘。(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提供圖片)
健康骨塊和骨質疏鬆症骨塊的對比。(積骨防鬆計劃提供)

有研究指出,本港單是髖骨骨折的治療成本每年便高達6.6億元,對患者、照顧者及公共醫療帶來沉重負擔。為了抽出潛在骨質疏鬆症患者,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遠同20多個跨專科醫學組織及社福機構,於今年推行「積骨防鬆COSA骨質疏鬆社區篩查計劃」,利用只需回答四個問題,便能在一分鐘內識別有需要接受DXA(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檢查的高風險人士華人骨質疏鬆篩查問卷(COSA),為50歲或以上的長者進行骨質疏鬆症篩檢及教育工作。

截至今年8月,逾5,000名合資格長者完成篩查,結果發現當中接近三成(29%)、約1,600名長者屬高風險人士,需要轉介予醫生跟進,以便確診及安排治療方案。在進行COSA篩查過程中,計劃亦同時調查長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結果發現受訪長者對骨質疏鬆症仍是一知半解,輕視此病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只需回答四個問題,便能在一分鐘內識別有需要接受DXA(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測量儀)檢查的高風險人士華人骨質疏鬆篩查問卷(COSA)。(積骨防鬆計劃提供)

是次調查有以下重點:

1. 約八成受訪長者不知道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

調查發現,只有少數受訪長者(24%) 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不具病徵的。患者有機會忽視了疾病的嚴重性,誤以為沒有身體不適便毋須正視,最終延誤診斷及治療。

約八成受訪長者不知道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積骨防鬆計劃提供)

2. 只有約兩成人士曾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DXA是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然而調查發現,只有約兩成(22%)受訪長者曾接受DXA檢查,甚至逾半受訪人士沒有進行任何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篩檢,顯示很多長者並不了解個人骨質健康狀況。

只有約兩成人士曾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積骨防鬆計劃提供)

3. 「先篩後檢」模式成功推動逾半長者進行醫療跟進

此計劃鼓勵高風險人士尋求醫生意見,商討及接受轉介進行 DXA 檢查,結果在成功追蹤的高風險人士當中,約六成人士有向公營或私營醫生求助,約四成人士更已成功接受DXA檢查,當中約九成確診骨質疏鬆症或骨質減少症,並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欠缺檢查資訊乃沒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主因。(積骨防鬆計劃提供)

計劃發起人兼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張正龍表示,調查顯示,受訪者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不足,亦甚少人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但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可預防、可診斷、可治療的疾病,可以透過早期的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及早預防和治療,增加骨質密度,並減低骨折的風險。他指外國也有研究顯示,於基層醫療層面應用風險評估工具為社區長者進行篩檢具有經濟效益,能有效減少骨折個案及相關治療開支,為整體社會帶來裨益。

二十多名來自醫學界、社福界的專家及相關持份者,於今年6月進行了跨界別專家會議,建議三管齊下應對年長人士骨質疏鬆問題。(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提供圖片)

為了全方位應對骨質疏鬆症的威脅,二十多名來自醫學界、社福界的專家及相關持份者,於今年6月進行了跨界別專家會議。張正龍表示,專家小組建議三管齊下,包括:增強公眾教育;廣泛COSA作為骨質疏鬆症評估工作,以識別並轉介高風險人士接受檢查以確診;建議強化長者中心、地區康健中心及社區藥房的角色,讓患者可得到持續護理及跟進,並善用醫療券及「共付模式」鼓勵長者接受檢查及向私營醫療機構求診,讓患者盡快得到適切治療。